老子与书画丨旭宇:诚实是艺术家的第一品格
更新时间:2025-09-24 16:16 浏览量:2
《老子与书画》
旭宇 郗吉堂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老子》五千言,历代解读者众,多仅拘限于就哲学而谈哲学,就思想而谈思想。而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其技法、审美原理、思想、境界多以老子为基、为核、为本,《老子》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然而,却未见系统阐释者。
缘起《书法报》主编:兰干武的一次约稿,且旭宇先生研究《老子》多年,随后由其口述、郗吉堂执笔整理,从《老子》中汲取灵感,凝结为30篇感悟之思,首发于《书法报·书画天地》,一经推出便在书画界与学界引发强烈反响。其后,《老子与书画》《老子与书法艺术》相继出版,进一步延展了这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私享艺术》关注并推荐旭宇书画作品及其专著多年,我们感觉这部书,从书画角度研究,它的影响极其深远,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还有很多朋友没有看到,这是一部值得所有艺术创作者都应该看到的研究老子与艺术的书,所以我们向旭宇先生建议并得到其授权,于《私享艺术》线上连载。
序
文·兰干武
应该是前年年底,我与旭宇先生在讨论他的《寄给历史的书札》时,顺便告诉他,我欲创办一本纯文学刊物《穷文》,想听听他的看法,并向他约稿。旭宇先生听了我的设想,很高兴,也非常乐意供稿。他说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老子,有一些心得,可以写出来。
我与旭先生交往20年,知道先生从不食言,说到的事情,很快就会兑现。果然不出我所料,不到半年时间,旭先生就来电话告诉我,文章已经写好了,共计30篇。因了多种原因,《穷文》尚未推出,我就将旭先生口述,郗吉堂先生执笔的《老子与书画》安排在自己主持的报纸上连载。文章一经刊出,反响极大,每次公众号发出,都获得众多读者称赞。
可以肯定地说,《老子与书画》这件“左图右文”的作品,它与旭宇先生另一件力作,即《寄给历史的书札》一样,都是集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炉,填补了当代书法的空白。仅此一件作品,便足以支撑起一座博物馆。旭宇先生穷一生精力,研究《道德经》,颇有心得,对人生世事,洞若观火,已而一身正气,无欲无畏。但对艺术却有谦卑之心,矻矻以求,以小学生自居,正是这种敬畏之心,成就了旭宇先生的大事业。其实,纵观当代书坛,真正能称得上学人的又有几人?特别是在世的书家中,如旭宇先生这般老而弥坚,老而弥笃,老而弥秀,老而弥壮者,又有几人?是故,以我从业几十年的眼光,可以负责任地说,旭先生作为文人书家,在当代,可说是秦砖汉瓦,硕果仅存,能望其项背者不多了。
这本《老子与书画》的出版,再一次佐证了我对旭先生的评价。过去,人们对老子的研究,多专注于思想和哲学范畴,专门从书画艺术的角度作深入的专题研究,尚属首次,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因而,旭先生的壮举填补了老子研究的空白。当代及后世有识之士,都会感谢旭先生及吉堂先生的学术分享。
是为序。
戊戌中秋前一日于近吾且远居
作者系《书法报》主编,著名文化学者
旭宇先生为本篇文章题字
企者不立 自是者不彰
——诚实是艺术家的第一品格
旭宇口述 郗吉堂整理撰文
越是艺术上不怎么样的人,越喜欢自诩为大家。
书法艺术达到什么水平,绘画艺术达到什么水平,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要被社会普遍认可,包括雅俗共赏,都是要真正跨越不同文化阶层、审美阶层,以获得认同。诗的雅俗共赏在白居易那里做得不错,连乡下老妇都能听明白,这是真的语言功夫。当然,上层知识分子也明白,这才叫民族语言。
书法有书法语言,绘画有绘画语言,这是文化发展、文化演变的结果,是要尊重、继承、弘扬的。书法和绘画都要与时俱进,以体现时代文化精神、审美精神。我们主张传统文化形式,特别是像书画这样的传统文化形式,一定要有新的时代因素进入其中。但有一点也要明白,进入其形式内的新的时代形式感因素不能颠覆形式的既有存在和质性。
唐 褚遂良 大字阴符经局部
所以,继承传统也好,有创意也好,都要尊重文化、尊重审美、尊重形式、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只有尊重社会的共同文化尺度、审美尺度,形式才能获得社会的共同认可。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文化民主、艺术民主和审美自由,就推翻所有尺度,唯我独大。我们相信形式有自律性,会依规律吸收合理因素,也排斥一些不合形式发展需要的因素。历史对艺术有检验,这种检验是不是随意的,不会依作者的个人意愿为意愿。老子说:“企者不立。”很对。踮着脚尖站立,可以高几分,但不能持久,要持久就得脚踏实地。艺术创作有随心所欲之说,但还要“不逾矩”。艺术家有艺术名望、艺术地位的,不会随心所欲,也不能随心所欲。说几句大话,自吹自擂一阵子,自以为是,自以为好,如此行为用来“打外行”可凑合一时,但终将吹破气球,为社会所弃,而被讥笑。
今之社会,“企者”在立,想尽办法自我拔高;“自是”已成风气,炫耀于目浅处。如什么“书画家协会”,自封会长,就那么几个人,既无显著成就,又无艺术卓见,但有一点,胆子大,而且不知道尴尬。这比“大跃进”年代的亩产十万斤稻谷,比全民经商年代的小城、小镇、小巷一个三五平方米的门店可以挂什么“太平洋贸易公司”之类,一点不次。这是以自己的少知、无知低看天下。自封国学大师,自我标榜天下第一,以为自己敢夸口,有人一起哄,就成了第一,就成了大师,实在是笑话,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社会对此类人不高看,有微词,不认可。
唐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老子说:“企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老子》第二十四章)有道之人,决不肯到处显摆。什么是有道之人?就是诚实之人,实实在在之人,可信之人,也就是孔孟所说的仁人君子。有道之人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人,他们创造新形式,完善旧形式,但不会毁掉形式。所以,书画家光有一技之长不行,此外还要会什么?要想一想。现代社会讲市场经济,但文化、艺术领域自有特殊性,把市场经济原则直接套用到文化、艺术方面,并不妥当。有人以为自己的头衔弄得越大越好、越多越好,有人卖画找托,与企业联合起来忽悠社会、忽悠大众,实在是不妥当的事。
想忽悠艺术的人,最终要被艺术忽悠。同样,想忽悠社会的人,最终也要被社会忽悠。
并不少见的情况是,有人忽然出了成果,于是颇有一些人大感意外。其实这也很清楚,就是人家扎扎实实用心、用力地做学问、搞创作,锲而不舍,自然会有成绩,一如鲁迅所说,那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啊。如此之人,还需要踮起脚尖看世界吗?还需要“自是”“自彰”吗?
旭宇先生书法作品
前 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重要典籍,其所广泛涉及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民生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及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把握,及在这种把握中所运用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后来成为民族精神架构中的重要存在。而《老子》关于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的认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早的关于人类命运思考的重要成果。
《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它结合自然、社会等审美对象而从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展开对美与审美的探讨与把握,精湛且深刻,实乃人类人文存在的重要认识,基本上确定了中华民族运用美来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中国的书学、画学、诗学,在审美取向及艺术品鉴上,都接受了《老子》的思想与原则,从而展现了东方形式的美韵与风采,不同于西方。
《老子与书画》的写作,缘起是读《老子》而觉得于学习,创作,乃至人生释惑,有启发,有助益,有提高。后举烛探隐,似有所悟,遂集腋成篇。故而本书之写作,不为释义《老子》,只是感悟《老子》。是由《老子》而生发开去,再对诸对象作审美观照。至于会否“歧路寻羊”,则不得而知。唯愿日后诸君有读到此书者,不吝赐教。
《老子》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经典,它那厚重的内容,精辟的卓见,令人类永远瞻望,永远清醒。本书作者之一的旭宇从20世纪60年代即读《老子》,今年近八旬,仍手不释卷,以取《老子》之清思,来修身悟道,来指导创作。人欲自觉做到知行合一固然不易,但把艺术视作修身、悟性、参道、养德之举,则令人一生受益。
《老子》是昆仑山,是长江,黄河,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我们若可作东奔大海的滚滚洪流中的一片飞沫,那切勿忘记东去中再西向回首,望一望我们的源头。
人老当读经。何也?使人知何处来,又归何处去。
旭宇
旭宇,号白阳,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画家。1939年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诗词协会荣誉会长、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书法)获得者。其先以诗名世,继又以书法为天下知,八十高龄后又以文人山水画立于当代。他集诗、书、画于一身,获得诸多荣誉。但其始终以草根、终生一学子自居,学习前贤,激励自我,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