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水平能把颜体的 “稳” 与 “刚” 写透,当今书坛能有几人?
更新时间:2025-09-24 16:46 浏览量:1
翁同龢hé(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晚清重臣,光绪帝的老师。他不仅在政治上影响深远,更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他的书法,尤其是楷书,深受颜真卿影响,却又不拘泥于颜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翁体"风格。
翁同龢的书法,以颜体为根基,融入了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感悟。他的楷书"点画精到,起笔藏锋,行笔流畅,收笔含蓄",既有颜体的雄浑厚重,又多了几分文人的儒雅。在《翁同龢手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笔下的字,"如高山坠石,如长枪大戟",却又不失温润。他的《题画诗》中写道:"颜筋柳骨,吾家有之",这不仅是对颜体的推崇,更是对自己书法风格的自信。
与颜真卿相比,翁同龢的书法更显"文人气息"。颜真卿的字,"刚劲有力,气势磅礴",充满了盛唐的恢弘气象;而翁同龢的字,则"在颜体基础上更显圆融,笔力沉雄而不失灵动"。他善于将颜体的"筋骨"与行书的"流丽"相结合,使楷书既有庙堂之气,又不失文人意趣。
在当代书坛,能将颜体写到翁同龢这般水平的书法家,确实寥寥无几。当代书法家大多追求创新,往往忽视了对传统的深入学习。他们或追求"怪异",或沉迷于"形式",却很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从颜体等传统碑帖中汲取养分。
当代书坛的现状令人深思。许多书法家虽然技法娴熟,但缺乏对传统书法精神的深刻理解。他们往往只注重"形似",而忽略了"神韵"。正如明代董其昌所言:"书家以险绝为奇,正则无妙。"但"险绝"不等于"怪异",真正的"险绝"需要深厚的传统功底作为支撑。
与翁同龢相比,当代书法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第一,对传统的理解不够深入。翁同龢一生研习颜体,从不浅尝辄止。他曾在《题颜真卿多宝塔碑》中写道:"颜公之书,如高山流水,气势磅礴而不失温润。"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是当代许多书法家所缺乏的。
第二,缺乏持之以恒的修炼。翁同龢的书法成就,是数十年如一日苦练的结果。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日日临帖,不辍其功。"而当代许多书法家,往往追求速成,缺乏这种"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第三,对书法精神的理解不够。翁同龢的书法,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精神的表达。他曾在《题画》中写道:"书者,心画也。"他将书法视为心灵的映照,而非简单的技艺展示。而当代许多书法家,往往只注重技法,忽略了书法的精神内涵。
在当今书坛,能真正将颜体写到翁同龢这般水平的书法家,确实不多。但并非没有。如当代书法家欧阳中石,虽以行草见长,但其楷书也深受颜体影响;又如沈鹏,虽风格独特,但其楷书也颇具颜体风骨。然而,这些书法家的成就,与翁同龢相比,仍有差距。
翁同龢的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精神传承。他将颜体的"雄浑刚健"与文人的"儒雅温润"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翁体"风格。这种风格,既是传统书法的延续,又是个人艺术的创新。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翁同龢这样的书法大家,提醒我们书法艺术的真谛:不是追求形式的怪异,而是追求精神的升华;不是追求技法的炫目,而是追求内心的澄明。
"颜骨翁风",不仅是对翁同龢书法的评价,更是对书法艺术真谛的诠释。颜真卿的"骨",是书法的筋骨;翁同龢的"风",是书法的灵魂。二者结合,方为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
当今书坛,能有几人将颜体写到这等水平?或许不多。但正是这种"不多",提醒我们书法艺术的珍贵,提醒我们对传统的敬畏,提醒我们对艺术的真诚。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静下心来,像翁同龢那样,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从书法中感悟人生。因为,真正的书法艺术,不是追求外在的形式,而是追求内心的澄明;不是追求一时的名声,而是追求永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