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刷屏!央视高频聚焦海淀“AI浪潮”
更新时间:2025-09-24 17:23 浏览量:1
近日,海淀区以“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获央视多栏目高频聚焦。从《新闻联播》播出2025大学生AI艺术季在京启幕,到《新闻直播间》《24小时》连番报道青年用AI激活艺术创作;从《新闻联播》呈现智慧交通中AI信控的“海淀实践”,到《朝闻天下》关注服贸会“海淀之夜”AI惠企生态……海淀正以“人工智能+”为抓手,激活产业创新、城市治理、文化焕新等多维动能,向全国观众展示以“人工智能+”激活发展动能的新实践。
AI艺术季“火出圈”
全球青年创意在海淀激荡
一场以“艺智同构,共创美学”为主题的2025大学生AI艺术季,这个秋天成功“火出圈”。从《新闻直播间》多时段预热,到《新闻联播》报道,再到《24小时》解读,央视多个栏目接连聚焦,点亮这场青春与科技交融的创意盛宴。
自今年4月启动全球征集,活动吸引了来自中、美、英、马来西亚等160多所高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参与,近1600件AI作品汇聚海淀,覆盖影像、歌曲、交互艺术等七大单元,堪称一场青年AI艺术的“狂欢节”。
央视镜头记录下了这场盛宴的精彩瞬间:在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作品中,体感交互技术让静态的甲骨文字符“活”了起来;在VR大空间互动影院,借助“AI+3D”技术,将“行走的博物馆”带到海淀;AI音乐演出《凤舞天翟》则让古典民乐与AI“乐队”同台竞艺,碰撞出别样的视听火花……在这里,AI不再是冰冷的技术术语,而是青年创作者手中的“画笔”“音符”和“摄像机”,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我很享受布展的过程,可以和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共同使用AI的人群一起交流。”广州美术学院学生王培生的感言,道出了这场艺术季更深层的价值——它搭建了一个开放、包容、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让全球创新青年在海淀相遇、碰撞、合作。
作为北京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海淀区拥有19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备案大模型104款,已构建起全面自主可控的AI产业体系。大学生AI艺术季的成功举办,不仅是海淀文化创意产业繁荣的缩影,更是其AI产业生态和人才优势的集中展示,为青年“从创意到创业”搭建桥梁,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服贸会“海淀之夜”引关注
惠企政策“组合拳”释放强劲引力
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扎根成长、产业蓬勃发展的沃土。央视《朝闻天下》聚焦的服贸会“海淀之夜”,正是海淀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
在颐和园,海淀区发布了8项国际化惠企政策。这套政策“组合拳”聚焦企业关切,推出了包括青年人才安居补贴、创业管家服务、设立百亿基金、提供10万平方米免费创业空间等实实在在的举措。同时,每年提供超35亿元风险保障,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最高给予300万元保费补贴,切实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活动现场还公布了首批26家海淀区全球服务合作伙伴,这些伙伴的业务网络遍及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标准认证、出海服务等领域,助力海淀企业更好“链接全球、融入世界”。
“海淀之夜”向世界传递明确信号:这里不仅有顶尖科创资源,更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真金白银”投入与贴心服务并重,让各类主体在海淀创新无忧、发展无忧。“筑巢引凤”的诚意,正是海淀持续吸引高端要素、保持发展活力的关键。
此外,央视《特别节目》聚焦服贸会海淀文旅服务展区,展现“科技+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展区内,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与传统文旅场景深度结合,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通过VR设备,游客可“穿越”至数字复现的圆明园,感受历史场景的生动再现;借助AI交互系统,实现“秒级应答”的智能导览和个性化游线规划。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文旅服务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也为文化出海开辟了新路径,展现出海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应用活力。
智慧交通海淀实践亮相《新闻联播》
“灯看车”让城市会思考
“通过3D建模和视频算法,为交通信号灯装上了‘眼睛’和‘大脑’,用AI来控制亮灯时间和时长。”9月20日,《新闻联播》在报道《北京实现减量背景下的高质量跃升》时,重点点赞了海淀区开展的“双智”城市智慧交通验证试点项目。简单的解说词背后,是海淀用科技赋能城市治理、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创新实践。
传统的交通信号控制多是“车看灯”,路口之间缺乏协同,经常出现“绿灯空放、红灯长等”的现象。而在海淀区四道口地区,“灯看车”的智慧交通正悄然进行。这里部署的“双智”城市智慧交通验证试点项目,引入了AI信控大模型。
这个“最强大脑”每50秒就能为一个路口生成超过200个信号控制方案,并动态选取最优方案执行,让路口信号灯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能自我学习、协同优化的智能体。
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在已上线该系统的联想东桥路口,交通流量平均提升了24.8%,早高峰拥堵指数下降29.07%,晚高峰下降27.86%,晚高峰平均车速甚至提升了78.7%。对于通行于此的市民而言,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出行效率提升。
不仅如此,项目还创新运用“连续轨迹追踪”技术,有效破解执法难题;通过高精度的三维点云扫描和建模,实现了对区域内车辆、非机动车、行人的“车道级”精准管理和轨迹溯源。同时采用“利旧+新建”轻量模式,实际使用相机数量比原有设备减少12.7%,实现降本增效。
从“车看灯”到“灯看车”,一词之变,折射的是海淀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决心和能力。智慧交通的海淀实践,为“双智”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以“人工智能+”驱动文化创意、营商环境与城市治理的全面升级,海淀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通过央视报道得以立体呈现。这条以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之路,正是海淀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生动实践。
记者:李平
编辑:罗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