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于光影间突破界限 在镜头下洞见未来》观25届平遥国际摄影展记

更新时间:2025-09-23 16:13  浏览量:1

9月21日,秋意渐浓的时节里,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一行十余人,在秘书长辽湘的带领下,怀揣着对摄影艺术的热忱与探索之心,奔赴千年古城平遥,开启了第25届平遥国际摄影展的观摩学习之旅。这场一年一度的摄影盛会,早已成为全球摄影人交流思想、碰撞灵感的重要平台,而此次同行的每一位成员,都期待能在这场光影盛宴中汲取养分、拓宽视野。

作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摄影展会之一,第25届平遥国际摄影展以“突破界限 知见未来”为核心主题,精心构建了展览、评选、交易、活动、院校五大核心板块,下设15个细分单元。这一完整的体系不仅全面覆盖了影像创作、市场交易、学术交流等多个领域,更形成了一个从作品呈现到价值转化、从思想碰撞到人才培育的完整生态。据官方数据显示,本届摄影展吸引了来自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25个省(区、市)的5000余名摄影师踊跃投稿,参展人数再创新高,展出的各类摄影作品更是超过2万幅。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承载着创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摄影艺术边界的勇敢探索。

当我们的脚步踏入平遥古城的那一刻,浓郁的摄影气息便瞬间包裹了我们。古城的沧桑底蕴与现代摄影艺术的先锋理念在此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本届摄影展的主要展场集中在柴油机厂和棉织厂,这两处曾经见证工业时代辉煌的遗址,如今被改造成了极具艺术感的展览空间。巨大的厂房结构、斑驳的墙面、高耸的烟囱,与精致装裱的摄影作品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工业的粗犷与艺术的细腻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让每一位参观者在踏入展场时,便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种独特的艺术语境中。观展的第一天,我们没有急于聚焦某一作品,而是选择用脚步丈量整个展区,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从一个单元到另一个单元,在漫步中感受展览的整体氛围,捕捉那些引人注目的焦点单元,为后续的深度观摩打下基础。

在柴油机厂的主展厅中,国际策展单元“平凡的奇观”无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区之一,几乎每一位同行成员都在此驻足良久,久久不愿离去。这一单元的作品以“挖掘日常中的不凡”为核心,其中一组来自欧洲摄影师的系列作品,更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摄影艺术的魔力。创作者运用极度细腻的微距摄影技术,配合巧妙的布光设计与后期合成手法,将生活中常见的家居物品——或许是一枚纽扣、一片羽毛,或是一个破损的瓷杯——拍摄成了如同外星地貌般神秘、又似宏大建筑般震撼的画面。原本熟悉的物品在镜头下褪去了日常的标签,以一种陌生而新奇的姿态呈现在眼前。这组作品让我们恍然大悟:摄影的魅力不仅在于记录美好,更在于它能打破人们对熟悉事物的固有认知,重新赋予平凡事物以陌生感,迫使我们停下脚步,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在日常琐碎中的细节之美。

如果说柴油机厂展区承载了更多成熟摄影师的深度思考,那么棉织厂展区则是新锐力量绽放光芒的舞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量年轻创作者对AI生成影像的创造性运用,这些作品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将新兴技术与艺术观念深度融合的结晶。其中,一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记忆的形状》,更是让我们驻足沉思许久。据作品介绍,创作者将家族珍藏的老照片逐一输入AI模型,随后通过精心设计的文本提示词,引导AI“想象”并生成这些照片中祖先们可能存在的梦境景象。最终呈现出的画面充满了超现实的色彩——老照片中的人物与奇幻的梦境元素交织,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既带着对家族历史的追忆,又充满了对“记忆”本质的探索。这组作品让我们深刻意识到,AI等新兴技术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替代品”,而是创作者表达观念的“工具”;真正决定作品价值的,永远是艺术家想要传递的思想是否深刻,想要探讨的主题是否有力。在《记忆的形状》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AI技术的巧妙运用,更是对“记忆”“传承”“家族情感”等传统概念的哲学性思考,这种思考超越了技术本身,直抵艺术的核心。

陈庆国 摄

在众多精彩作品中,来自本土摄影师的创作更是让我们倍感亲切,其中秦岭的《长安流年》系列作品,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展览的距离。作为记录西安城市变迁的重要摄影师,秦岭老师四十年来始终以镜头为笔,专注于捕捉西安城的日常瞬间——或许是老街上匆匆走过的行人,或许是巷弄里升腾的烟火气,又或许是城市建设中新旧建筑的交替。《长安流年》系列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座城市的生活图景,更像是一部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留存的“日常史诗”。翻阅这组作品,我们读到的不是冰冷的影像记录,而是温润而深情的情感共鸣:纪实摄影在秦岭老师的镜头下,不再是简单的“按下快门”,而是带着对城市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文的关怀的一种“凝视”。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时光的容器,装着西安城的记忆,也装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让同为西安人的我们,在影像中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同样让我们深受触动的,还有刘莉老师的《余音在野》系列作品。这组作品聚焦于乡村生活,记录了普通乡民的日常点滴与乡村的变迁历程。从作品中不难看出,刘莉老师为了捕捉这些珍贵的瞬间,付出了数十年的坚持与努力——她深入乡村,与乡民为伴,用镜头见证了乡村的四季流转、人情冷暖。最终呈现出的作品,不仅是一部具有记录价值的“乡村之腔”,更是一幅生动鲜活的“乡民活报图”。在这些影像中,纪实的意义被无限放大:它凝固了时间,将那些易被遗忘的乡村瞬间永久留存;它留存了时光,让后人得以透过镜头,窥见某一时期乡村的真实面貌。《余音在野》让我们深刻理解到,纪实摄影的价值远不止于“记录”本身,更在于它能为时间长河中的普通人“立传”——那些看似平凡的面孔、日常的场景,在镜头的定格下,终将成为构成民族记忆最真实、最鲜活的“像素”。

《终南听云》郑小林以对秦岭的热爱与摄影艺术的追求为基,用镜头定格秦岭四季流转与万物瞬息之变,更以黑白写意勾勒终南山景,传递出对人与自然、生活与艺术的深刻思考。在他的作品中,宏大山脉化为简约线条,自然景观在“大小”的抽象概念里打破空间、虚实、色彩与形态的界限,恰如“一山一水非一物,而是万物;一山一水非万物,而是万里”。

此类观念性摄影,融合绘画的抽象与印象手法,以哲思传递创作者思想,早已超越传统摄影的范畴,成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表达。它让观者既感熟悉又觉陌生,形成独特风格,这也正是近年来观念摄影广受青睐的原因。

除了传统的墙面展览,本届平遥国际摄影展中,摄影书的展陈也成为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许多摄影师突破了“将作品挂在墙上”的传统呈现方式,选择将自己的作品以手工书、Zine(独立杂志)的形式呈现。在这一展区,观者不再是“远距离欣赏”,而是可以亲手翻阅每一本摄影书——指尖触碰纸张的质感、翻阅时纸张发出的声响、作品在书页间的编排节奏,都成为了观展体验的一部分。这种独特的触觉体验,是墙面展览无法替代的:手工书的装帧设计往往融入了摄影师的巧思,有的采用粗糙的牛皮纸封面,呼应作品的纪实风格;有的则用色彩鲜艳的纸张拼接,契合作品的艺术调性;而Zine的小巧便携,更是让摄影作品变得“可随身携带”,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这些摄影书让我们看到,作品的呈现方式并非单一固定,只要有创意、有思考,就能为影像赋予新的生命力,也为摄影艺术的传播开辟了更多可能。

为期2天的平遥之行,对我们每一位同行者而言,都是一次全面的学习升级,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在离开平遥古城,回望这场光影盛宴时,我们心中满是收获与感悟。从本届摄影展的众多作品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摄影艺术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宽:它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记录”,而是延伸到“观念的表达”;不再满足于“客观再现”,而是迈向“主观建构”,每一位创作者都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摄影艺术的无限可能。从经典的黑白暗房技术,到前沿的AI制图工具,各种技法的娴熟运用也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这让我们更加明确,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它始终是服务于内容的“工具”,真正优秀的作品,永远以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为核心。同时我们也发现,几乎所有优秀的摄影项目,都拥有一个强大的叙事内核:无论是关注社会议题、记录时代变迁,还是探索内心世界、表达个人情感,清晰的叙事线索都是吸引观众深入阅读、产生共鸣的关键。

此次观展,不仅让我们汲取了摄影创作的技巧与经验,更让我们在思想层面明确了未来的方向。在交流中,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更加聚焦“关注本土文化”这一兴趣方向——作为来自西安的摄影人,我们身边从不缺少值得记录的题材:古城的历史底蕴、城市的现代变迁、本土的人文风情,都是我们可以深入挖掘的宝库。我们希望能用兼具纪实性与艺术性的摄影语言,捕捉身边的美好与感动,讲述属于我们这座城市、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让更多人通过我们的镜头,了解西安、爱上西安,感受这个时代的温度与力量。

如今,我们已经离开了平遥这座“摄影圣地”,第25届平遥国际摄影展也即将落下帷幕。但这场展览留给我们的,远不止是脑海中的记忆、相机里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镜·界”的大门——这扇门背后,是对摄影艺术的新认知,是对创作方向的新思考,是对未来实践的新期待。未来的日子里,这扇“镜·界”之门将长久地指引我们的创作与实践,激励我们在摄影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用镜头记录时代,用影像传递力量。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