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访谈|台前幕后大揭秘 扬州和韵艺术团赴津巴布韦展演背后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9-24 20:06 浏览量:1
点击观看视频
为什么来自运河城市的艺术团会到非洲国家演出?在津巴布韦的演出取得了哪些成果?紧密的行程背后又发生了哪些奇妙的故事?在津巴布韦进行了为期6天3场的演出后,扬州和韵艺术团的表演大获成功,得到了自上而下的一致好评。如今, 艺术家们已凯旋而归。大运河传媒记者专门采访了部分成员,听他们讲述这场艺术之旅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小团队演绎大震撼
7月底,扬州和韵艺术团收到了来自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江苏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扬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消息。为庆祝中津建交45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驻津巴布韦使馆邀请扬州和韵艺术团于9月10日到15日前往当地进行演出。于是,一场紧锣密鼓的人员召集、节目编排行动正式开始。
根据大使馆的要求,此次演出地点位于首都哈拉雷的国家大剧院内。同时出访人员有限,只有11个人能参加。11个人如何在可容纳3000余人的剧院内完成丰富且精彩的演出?这给扬州和韵艺术团的团长蒋毅出了个难题。但他和团员很快想到,一个人参与多个不同的节目,不就可以演出远超11个人的阵仗?于是,11个人,10个节目,每个人都承担了3~5个节目。他们在演出间隙不断换装、化妆、串场,从歌唱、舞蹈到乐器均有涉及,仿佛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大团队。
此外,整个团队对节目形式的选择和内容的编排也下了很多工夫。“和韵艺术团的定位是‘运河情、中国风、扬州味’,所以我们节目也在尽可能突出中国元素,展现运河文化、扬州文化。“蒋毅介绍,节目既有表现扬州韵味的歌曲《茉莉花》,也有体现运河非遗传承技艺的茶艺表演《运河茶韵》,还有反映中国元素的表演唱《小雅·鹿鸣》、魔术《吉祥中国》、猴戏表演《大圣归来》、京剧演唱《江山无限》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和打磨,以及出发前的预演复盘后,和韵艺术团的成员们终于将前往津巴布韦。然而,长达30多个小时的飞机行程,还有巨大的环境变化,让成员们刚踏上非洲的土地就遇上了各种身体状况——发高烧、流鼻血等。但是正式演出的时间已经迫在眉睫,只剩下最多一天的时间进行现场彩排。因此,大家连好好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心里想的都是抓紧彩排。
9月12日下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暨中津建交45周年招待会在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举行。从早上7点,艺术团就开始排练,下午演出结束后又参加了非遗展示活动。活动结束后,又继续彩排,准备当天晚上的慰问华侨华人文艺汇演。
“当天的活动,津巴布韦的国家政要、驻津巴布韦的各国使节以及多个组织的嘉宾都前来参加,可以说是盛况空前,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蒋毅回忆,非洲人热情开放的性格在演出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跟着音乐声跳舞。当茶艺师展现长嘴壶技艺时,他们甚至会好奇地直接走上台前仔细端详。
当被问到最难忘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时,蒋毅不假思索地说,9月12日这一天对他来说意义非凡。在生日这天,能够站在津巴布韦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出,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纪念与骄傲的事情。更让人感动的是,大使馆当天还举办了集体生日宴,让他度过了一场非常与众不同的生日。“融入了以后,你会发现非洲人民其实非常友好。”
短时间产生长情谊
对于木偶绝技《变脸》的表演者管冬来说,虽然以前也曾跟随其他艺术团出国访问交流,但这次去津巴布韦的演出无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有短短四分钟的表演,却在他心里掀起了经久不息的波澜。
川剧变脸本身就是一个极富有表现力的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形式,当与非遗技艺扬州杖头木偶相结合,又将在非洲热土上掀起怎样的热情?管冬说,此次的演出大家都十分重视。他与团长也一直在不断磨合和尝试改变演出的思路。起初,大家考虑的是在台上把八张脸谱全部变完。但是,当团长和驻津巴布韦使馆的不断沟通后,他们又提出了新的思路——让“变脸”走到观众中间去,来一场近距离的互动。
没想到,一个演出地点小细节的变动,让“变脸”一下点燃了所有嘉宾的热情。“我下去每变一次脸,就会有长达5到10秒的掌声。这种气氛是我在国内没有感受过的。并且在和观众互动结束后,只要我转身有类似变脸的动作,他们都会不停地鼓掌。4分钟的节目,掌声的时间可能就占到了一半。”管冬很激动,自己的节目不仅展示了中国非遗的魅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而且感受到了两国人民深厚的情谊。
管冬在后台的合影
无论是会“变脸”的木偶,还是会写书法、跳新疆舞的木偶,都让现场嘉宾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然而,这种表演期间与外国友人的互动,远远不止这些。
蒋毅介绍,此次节目安排非常重视中国文化和津巴布韦文化的结合,希望通过表演形式的融合展现两国文化的互相交融。其中有两个节目都与当地的艺术家同台表演。一个是共唱歌曲《不忘初心》,一个是中津合乐《送我一朵玫瑰花》,由当地鼓手演绎非洲鼓。
“参加这次交流演出,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和津巴布韦的小伙伴一起演唱了一首中国歌曲《不忘初心》。”申璐砚是一名歌唱家,这次主要承担了女生独唱《茉莉花》。她谈到,合唱《不忘初心》是津巴布韦的工作人员现场临时安排,但合作相当默契,“这位非洲小伙伴以纯正的中国话来演绎我们中国的歌曲,我们把这首歌曲的铿锵有力、激情澎湃充分表现了出来。”
让和韵艺术团常务副团长王婧颇为感慨的,也是中津两国艺术家非常顺畅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申璐砚与非洲小伙的合唱。先是两位歌手优美的和声远远传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举着手机跟着声音寻觅过去,直至舞台灯光全部亮起,两位专业的跨国歌者终于来到大家面前。“应该说双方的艺术水平都很高,那对艺术的理解也很到位,所以能沟通的很好。”
王婧(后侧左一)与津巴布韦鼓手等合影
王婧还分享了这次出访中一个有趣的小发现,虽是相对贫穷落后的非洲国家,津巴布韦的平均教育水平却是比较高的,当地老百姓甚至愿意借钱让自家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说明中津两国人民在重视教育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在王婧看来,类似这样的“民心相通”也是两国能够友好交流的基础。
远距离创造近合作
津巴布韦首都与中国北京的直线距离超过了10000公里,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四分之一。但就是这么远的距离,却创造了中津友好的佳话。
此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期间,中津两国元首宣布将双边关系提升为中津全天候命运共同体。和韵艺术团团长蒋毅认为,在新的战略高度下,艺术团到津巴布韦不仅仅是文艺的交流,更是配合国家战略,创新民间外交的新模式。
去年一月,团队赴吉布提演出时,形成“艺术团+媒体+企业家”的民间外交新模式。民间主体对外交往,需要更好地发出声音,向国内外讲好运河所承载的扬州事和中国故事。此次赴津巴布韦,除了艺术团、媒体、企业家的参与外,还增加了青少年志愿者群体,为津巴布韦儿童福利院送去的爱心物资,让爱与艺术在非洲大地交织出一幅动人的画卷。“青少年志愿者的爱心给儿童院的孩子们带去了很多欢乐。企业家们在走访过程中,也与津巴布韦产生了更为紧密的交流与合作意向。“他说。
“这次出访我感受非常深的是八个字——‘中国风采’和‘友好使者’。”在交流演出中独唱京歌《江山无限》的李向阳谈到,“中国风采”首先体现在演出团的凝聚力以及艰苦自立的精神,在彩排日和演出日,演出团从早上7点奋战到晚上10点,每位艺术家都要参与多个场次演出,“比如我,十个节目我上了五个”,所以工作节奏非常紧,团长甚至累到发高烧,但大家靠着坚强的毅力支撑了下来。来自扬州各个艺术领域的大家们,让富有扬州地方特色和中国文化内涵的节目绽放在世界舞台,完美展示了中国形象、中国风采。
艺术交流之外,和韵艺术团还向津巴布韦人民展现了中国团结有爱、热爱和平的国际形象。李向阳介绍,艺术团在交流演出中进行了一些创新实践,如在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上举行了一场中国非遗文化的展示演播,到非洲孤儿院捐赠物资,和非洲人民和当地华人华侨进行友好联谊,充分呈现了一个团结、互助、有爱的中国艺术团形象。“我们要做中国友好形象的代表,把中国人的有爱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
扬州市兴化商会副会长、烟花三月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武顺表示,和韵艺术团此番“走出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扬州的非遗技艺带到了津巴布韦,让运河的文化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此次他们载誉归来,我们应当用扬州的文化美酒祝贺他们,期待他们可以进一步将中华文化的美名向世界传播。(徐蓉 桂艳 董明 国银)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董明
三审 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