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视界丨海派书单:解锁上海的艺术密码
更新时间:2025-09-24 21:11 浏览量:1
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智慧结晶,是历史与现代交汇而成的华丽乐章。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其开放包容之姿、创新进取之势、商业时尚之韵,深刻展现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灵魂与魅力核心。
从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的沪剧,到巧夺天工、细腻温润的玉雕,再到时尚摩登、引领潮流的服装,本期海派书单将以书为介,带你感受上海的独特艺术魅力。
01
《海派文化新论》
徐锦江、郑崇选 等著
索书号:G127.51/X732
馆藏地:一楼西侧备用书库
本书全面梳理海派文化的形成、延续、传承、流变的脉络,对各个文化门类逐一梳理和研究,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海派文化知识体系,为正确认识和理解海派文化提供扎实准确的史实基础。
原文
“近代上海,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消费空间的重构与休闲观念的流行,各种来自不同时空的文化样式如西方现代商业文化、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市民娱乐文化等等,皆在城市娱乐空间这一特定时空建构及大众文化景观中得以融汇与共生,其间显然孕育着‘海派文化’的都市性能和新变基因。”
02
《沪剧与海派文化》
褚伯承 著
索书号:J825.51/C900
馆藏地:艺术阅览室
这是一本深入探讨沪剧与海派文化之间紧密关联的著作。作为海派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沪剧的发展始终和申城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当上海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镇时,早期沪剧就在它的四周乡镇孕育形成。
开埠伊始, 艺人们逐渐进入城区, 先后把它改名为“本滩”和“申曲”。从街头卖艺、茶楼坐唱,到跻身于当时竞相开办的各种游乐场和剧场,沪剧的发展轨迹和城市面貌的历史变迁大体吻合。沪剧也因此被称为“上海活的文化记忆”和“艺术名片”。
原文
“近代上海万商云集,经贸发达,素有远东第一大都市之称,在文化上也曾长期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的地位。经历岁月的锤炼,海派文化已不仅是一种方位空间的概念,它还拥有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独具魅力的鲜明个性。作为一种都市文化,它的地域性、独创性、包容性、敏锐性和市民性等内在元素和特色品格都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03
《海派玉雕新传人》
孙敏 著
索书号:J329/S935
馆藏地:中文综合阅览室
本书选录34位海派玉雕大师、海派玉雕新秀的代表作品,将他们的传承谱系、技艺特点及艺术价值梳理总结,从一定的角度展现出海派玉雕传承、发展的脉络。如果把海派玉雕比作一条长河,那么代代玉雕工作者正是前浪带后浪,后浪推前浪,推动着海派玉雕不断向前发展,永不停歇!
原文
“马一天的代表作《天地人·韘》选用了上乘的白玉、玛瑙、泰山玉三种材料,分别雕刻了三种不同风格的汉代玉韘。不同玉种所表现的质感温润各至,刚柔相济,尤其是它们的色彩反差,蓝绿色代表天,黄色代表地,白色代表人,再加上不同的汉风纹饰、龙凤图腾、祥云图腾的巧妙结合,收相得益彰之效。”
04
《上海服装文化史》
徐华龙 著
索书号:TS941.12-092/X723
馆藏地:艺术阅览室
本书主要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下上海服装文化的发展,涵盖元代的上海纺织技艺、明清时期的上海服装、有份牌与上海服装文化等内容。
原文
“旗袍就是一类比较典型的具有西方文化元素的上海服装,一方面继承了苏广成衣铺‘镶、嵌、滚、宕、盘、绣’的中国传统工艺,另一方面又不断创新,创造出新的‘镂、雕’工艺,并且利用西式服装剪裁、制作工艺而形成崭新的服装风格。”
05
《长恨歌》
王安忆 著
馆藏地:一楼西侧备用书库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
原文
“天空下的那一座水泥城,阡陌交错的弄堂,就像一个大深渊,有如蚁的生命在作挣扎。空气里的灰尘,歌舞般地飞着,做了天地的主人。还有琐细之声,角角落落地灌满着,也是天地的主人。”
(话剧《长恨歌》)
霓虹灯光和弄堂烟火
共同编织出上海的秋天
一杯热茶,一本好书
愿你在这些书中
推开一扇扇
通往旧时光与新思潮交织世界的大门
开启一场难忘的艺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