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汇聚国内外文艺精品,“跟着演出来上海”!今天的发布会解读即将到来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更新时间:2025-09-24 22:13 浏览量:1
今天(9月24日)上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金雷介绍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总体安排,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副局长孔伦 ,上海市黄浦区副区长沈丹娜,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热点问答——
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优秀艺术家及艺术团体带来近百项精品力作,汇聚国际文艺精品;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聚焦行业前沿热点,探索合作发展新机遇
Q 新华社: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推动文明互鉴和中外艺术交流的重要舞台,介绍说今年境外节目占六成,让人有满满的期待,能否为我们解读一下其中的亮点?
A 孔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确实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二十多年来已累计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800余家境外艺术团体和66000余名艺术家交流合作,直接覆盖中外观众超8000万人次。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本届艺术节围绕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演出、展览、对话、演艺大会等活动,将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合作。
一、全球优秀艺术家云集,汇聚国际文艺精品。本届艺术节期间,来自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优秀艺术家及艺术团体将带来近百项精品力作。例如,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带来马勒交响曲全集,提奥多•库伦奇斯率领音乐永恒乐团上演“无词版”《尼伯龙根的指环》;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演出经典歌剧《奥赛罗》,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上演《罗密欧与朱丽叶》;维也纳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等知名交响乐团也将举办专场音乐会。艺术节期间,还将围绕中意建交55周年、中欧建交50周年等重要节点,集中展示国际文艺精品。
二、搭建演艺交易网络,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艺术节国际演艺大会板块将设100个国内演艺机构自荐展台,集中推出6场现场演出推介、1场视频推介、5场交流探访活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国际演艺交易网络。依托与欧洲艺术节联盟、国际表演艺术协会的深度合作,汇聚全球买家,助力国内原创优秀产品走进国际市场。还将设立“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推介专场。目前,“梵克雅宝舞蹈映像”舞蹈节、皮娜•鲍什乌帕塔尔舞蹈剧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国内外知名节展和艺术机构已明确签约意向。
三、聚焦行业前沿热点,探索合作发展新机遇。艺术节国际对话板块将邀请50余个国家和地区约500家机构的2000余位中外嘉宾,以“智”造新范式——全球艺术AI革新为主题,举办制作人对谈、演艺行业法律实务对话、AI+N工作坊等10个专业对话,以创新视角探讨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此外,还将举办以“艺术赋能文旅创新机遇”为主题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第五届年会,探索未来合作发展新机遇。目前,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深挖传统精髓,探索创造性的中国传承;紧扣时代脉搏,讲述有共鸣的中国故事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年艺术节的开幕演出是昆剧《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演出作为今年的开幕演出?今年的艺术节上还有哪些体现“中国故事”的演出?
A 谷好好:很荣幸上海昆剧团的作品能够为本届艺术节揭幕。《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不仅是一部立足传统、面向当代的“中国故事”,更代表着上海乃至全国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守正创新、以文化人。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语境,引入时代活水,浇灌出文艺“百花园”的繁盛景象。
本届艺术节中国剧目的精彩亮点包括:一、深挖传统精髓,探索创造性的中国传承。昆曲与故宫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绚烂文化,今年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艺术节开幕演出《太和正音》就是两大“国宝级”文化 IP 的双向奔赴,献给观众朋友们的厚礼。2019年上昆首次走进故宫,借助故宫丰富的戏曲资源和研究力量,对戏曲剧本、音乐、服饰等进行研究探索,历经五载春秋,从浩如烟海的清宫戏本中,精心挑选三出以“中秋”与“重阳”节令为主题的剧目,以“在故宫修文物”的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推出第一部合作作品——《太和正音》,让戏本回归戏台,让文物焕发新生。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今年艺术节的舞台上,舞剧《龟兹》、秦腔《无字碑》等作品也都从不同维度展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二、紧扣时代脉搏,讲述有共鸣的中国故事。在本届艺术节中,一批作品围绕重大历史节点展开创作,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星杂剧《伪装者》等,以艺术的方式铭刻历史、致敬英雄。另一类作品则聚焦百姓生活与社会变迁,评弹《菜肉馄饨》、芭蕾舞剧《百合花》等“上海出品”佳作,话剧《主角》、新编古装粤剧《双绣缘》等作品都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民视角,讲述真实可感、引起共鸣的中国故事。
我们希望在本届艺术节这一国际演艺“大码头”和创作“检阅场”中,接受观众与市场的检验。也诚挚邀请大家走进剧场,亲身领略“中国故事”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与时代风采。
以“首演首秀”激活消费动能,以“票根经济”延生消费场景,以“文旅经济”促进消费转化,让广大市民和境内外游客“跟着演出来上海”
Q 人民网:文旅产业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艺术节上如何通过文旅商体展联动,把艺术流量变成消费增量?
A 金雷:文旅产业已成为改善型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积极发挥重大节展平台效应,围绕“将艺术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这一目标,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融合创新,突出“首发经济”“票根经济”“文旅经济”的引领作用,推出一系列文旅商体展联动的新创意和新玩法,切实将艺术节打造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
一是以“首演首秀”激活消费动能。作为全国最早提出首发经济概念的城市,上海不仅是全球演艺精粹的聚集地,也是国际顶尖艺术团体亚洲首演、中国首秀的首选舞台。本届艺术节持续增强全球优质艺术资源的配置能力,聚焦首演、首秀与首发,在55台主板块演出中,世界、亚洲及中国首演共计19台,在沪首演比例超九成。艺术节依托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等创新成果的“首次亮相”,不仅丰富了市民的高品质文化供给,也成为吸引消费的流量入口,让“看美展、赏好剧”成为上海文旅体验的金字招牌和品质首选。
二是以“票根经济”延生消费场景。艺术节充分发挥演展票根的联动价值,构建“看艺术+吃住行游购娱学”多元跨界消费体系,实现城市生活中“烟火与诗意”的融合。艺术节联合百联集团、前滩31、新天地、南京东路商圈、苏河湾等近40家重点商圈,通过高品质演出与艺术活动的进驻,让艺术融入城市日常生活;与滴滴出行、支付宝“碰一下”等合作,提供智慧出行、实时资讯与专属福利;携手咖啡品牌推出限定联名饮品,拓展异业合作、延长消费链条。相关活动及优惠信息将通过《艺术生活指南》投放至各大剧场、商圈与酒店,提升市民游客参与感和体验度。
三是以“文旅经济”促进消费转化。艺术节与携程合作推出艺术节专题产品,提供“演出票+酒店+景区”一站式文旅套餐,吸引更多游客“为艺奔赴”;联合铁路上海站打造“南浔国际亲子文化艺术季”专列,实现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客源互送;与中国国航携手推进“航空+文娱”立体营销,提升全球艺术家和观众的出行体验;依托“沪小游”集成展示艺术节精彩内容与演出咨询,为境内外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目前,艺术节已吸引来自美国、西班牙、新加坡、日本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踊跃购票,“为一个节,赴一座城”的消费效应日益凸显。
相信通过这些举措,艺术节将激活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的深层动力,让“跟着演出来上海”成为广大市民和境内外游客的消费必选项。
名团名家齐聚、国内力作荟萃、科技艺术融合,期待以“含金量”和“含新量”换来广大市民与观众的“点赞量”
Q 文汇报:近年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含金量”与“含新量”持续提升,今年观众将在艺术节舞台上看到哪些新作大作?
A 李明:每逢金秋时节,黄浦江畔总是汇聚海内外艺术名家与知名团体,与广大观众“因艺而聚”,共襄艺术盛宴。今年,艺术节通过持续加强全球艺术资源配置能力、提升演艺创新能级,推出更多世界级的新作品、大作品,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具魅力、更富活力的全球艺术舞台。
一、名团名家齐聚,彰显“上海品质标杆”。作为国际公认的一流艺术节展平台,本届艺术节吸引了11个国际头部项目开启“中国唯一一站”,作为新作首演地。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演绎的“马勒全集”将为乐迷带来“有生之年”系列;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镇团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由艺术节委约制作的皮娜•鲍什1978重现版《交际场:回响1978》等重磅演出,让上海这座“东方舞台”绽放出世界级的艺术光芒。这些国际头部项目的重磅加盟,充分彰显上海作为亚洲演艺之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
二、国内力作荟萃,打造“申城文化名片”。艺术节致力于进一步夯实上海作为优质演出驻演中心的品牌地位,今年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将携《白鹿原》等五部代表作来沪开展驻演,并配套举办多场学术研讨与艺术教育活动,促进“陕西神韵”与“海派文化”的深度交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将呈现《唔讲得》《布兰诗歌》等7台14场新创舞台作品,同时推出“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展出逾800件(套)名家力作,全面展现大湾区的文化创新与艺术活力。这些国内优秀作品的集中展示与交流,充分证明上海文化“码头”集聚效应日益增强,辐射全国的能级持续提升。
三、科技艺术融合,共绘“艺术×科技”新图景。今年“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共收到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26部申报作品,其中科技赋能型作品占比高达64%。实验环境戏剧《山海浮生|八荒祭2.0》、数字时代跨媒介精神体验群展《出神之境》等作品,展现出青年艺术家对“文化+科技”的创新思考与大胆探索。同时,艺术节新创品牌“ARTRA自定艺”聚焦新观众、新场域与新未来,将AI算法、数字光影、体积捕捉等前沿技术与音乐、舞蹈跨界融合,推出真锅大度、露西•格林舞团等一系列名家融合创作,以创新内容与技术语言引领行业前沿。
艺术节的魅力,既在于大作品的“含金量”,也在于新作品的“含新量”,而我们最终期待的,是广大市民与观众发自内心的“点赞量”。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海内外朋友走进艺术节,共同见证这场金秋的艺术盛宴,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脉搏与文化活力。
大咖云集好戏连台、文化商业共融互促、丰富票根权益随行
Q 上海广播电视台:作为与艺术节“艺术天空”惠民活动合作最久的区域,黄浦区如何发挥区域文化特色,将会有哪些举措和亮点?
A 沈丹娜:今年,黄浦区继续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深度合作。艺术节主板演出中有21台32场在“演艺大世界”的专业剧场上演。艺术天空惠民板块中有来自全球30个国家与地区的19组顶尖艺术团体在城市草坪和黄浦商圈带来31场公益展演。本届艺术节期间,黄浦区还将重点围绕“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这一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推出票根联动,实现“以演出为艺术纽带,以票根为消费链接”。
重点介绍三大亮点:一、大咖云集,畅享好戏连台。“演艺大世界”专业剧场奉献32场殿堂级的艺术盛宴,如:上海大剧院迎来2大殿堂级天团,拥有500年历史的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将奏响传世之作,享有“芭蕾航母”美誉的马林斯基芭蕾舞团将呈现标杆大作《海盗》;上海音乐厅携手两度获得格莱美奖的爱沙尼亚爱乐室内合唱团唱响天籁之音;上海文化广场、兰心大戏院更多好戏等您品鉴。
作为“演艺大世界”没有穹顶的世界舞台,2025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秋之韵”呈现31场世界级演出,世界级小号演奏家安德烈,被誉为“西伯利亚文化瑰宝”的俄罗斯秋明国立爱乐乐团,谱写170年音乐传奇的意大利博洛尼亚陶笛七重奏乐团,更有上海国际魔术周和上海国际木偶艺术周的精品团队……所有演出将继续通过线下公益预约、线上视频直播的方式与观众见面。
二、商圈有戏,焕新城市地标。顺应文化与商业人气共融互促的时代召唤,南京路、淮海路、新天地-思南公馆、外滩等4大商圈携手艺术家“上街入戏”,这也是艺术节继走出专业剧场、走入城市绿地后,再次走进地标商圈。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醒狮”和普宁“英歌舞”,碰撞年轻地标TX淮海;法语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叠加百年建筑思南公馆;张家界爱乐乐团和“金玉兰”上海国际木偶艺术周精品,跳动“中华第一商业街”南京路;德国木偶剧、非洲街舞欢腾BFC外滩金融中心“枫径市集”。一场场精彩演出,为秋日的都市生活注入全新的活力。
三、票根随行,提升惠民能级。作为文旅商资源集聚的中心城区,演艺大世界不仅有“戏”更有“礼”。艺术节期间,黄浦为观众提供丰富权益。持“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票根或预约成功短信,即可享受黄浦各大商圈专属消费礼遇、艺术特展购票优惠、网红餐饮特别折扣、“城市草坪”邮政明信片、滴滴出行打车券包等等,真正实现“票根在手,黄浦畅游”。
这个金秋,我们诚挚欢迎广大市民游客相聚黄浦江畔,共同感受全球艺术的超凡魅力。让我们打开一张票根,畅享金秋黄浦,共赴这场美妙绝伦的艺术盛会。
“一区一亮点”展现区域联动、“艺美全城”推动文教结合、“全民参与、全域覆盖”打造艺术共享新机制
Q 上海教育电视台:今年艺术节在推动艺术普及,以及进一步营造人民大众的节日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A 李明:艺术节自创办以来,每年金秋为上海这座城市带来的文化艺术氛围有目共睹。今年,艺术节将继续做好公共文化供给的生力军和主阵地,以全民艺术普及与文化参与为切入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区域覆盖、信息共建共享等入手,在上海全域提供高质量演艺内容和艺术教育活动,让高雅艺术更接地气、更暖民心。
一、区域联动,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剧场”。“打造没有围墙的剧院”是艺术节多年来一贯坚持的举措,今年将继续覆盖各区及五个新城,坚持“一区一亮点”打造专属艺术品牌。黄浦区突出音乐主题,普陀区侧重亲子节目,青浦区举办水岸音乐节,打通优质艺术资源送至市民身边的“最后一公里距离”。携手静安区在上海展览中心户外喷水池广场连续第三年举办户外交响音乐会,将城市背景转化为舞台制景,打造文旅融合品牌项目。10月5日,艺术节特别呈现城中交响 艺享南西—许忠执棒上海歌剧院、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日乐团带来大型户外交响合唱音乐会《布兰诗歌》,将城市背景转化为舞台制景,打造文旅融合品牌项目。同时,联动2025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上演高质量文艺演出,推动复兴岛文化焕新。让艺术赋能城市街区,演出走进大众日常,点亮人文之美。
二、艺术普惠,深化“社会大美育计划”。我们持续通过“艺美全城”艺术教育活动,积极推动文教结合,策划高雅艺术进校园,邀请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等海内外知名院团走进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开展大师对话与艺术交流;扩容升级“学生观剧观展团”规模,吸引全市超过30所高校、20所中学近2000名学生参与,同步建立“青评果指数”,助力青年评论人才培养;推出十余场海内外青少年优秀剧节目展演,为年轻一代提供绽放才华的舞台。让美育扎根校园、滋养城市未来。
三、全城有艺,构建“艺术共享新格局”。广大市民可以参与艺术节与市文明办联合打造的“红色引领”“精品赏析”与“文明互鉴”三大板块活动,将借助话剧《平凡的世界》等主旋律题材作品举办16场文化活动,积极打造“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艺术共享新机制,推动艺术从“赏其形”到“品其韵”。同时,将依托全市20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时发布艺术节最新资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获得、共享艺术节动态,使艺术资讯触手可及。让艺术“流量”汇聚成城市文明的“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