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征 | 传统与创新的双重突破——周志伟书法艺术与教育实践
更新时间:2025-09-19 05:32 浏览量:1
传统与创新的双重突破
——周志伟书法艺术与教育实践
文/王长征
我曾在京受过著名书法教育家周志伟书法指导,见识了周志伟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突破性的教育理念。他不仅以隶书、篆书、行草等多书体兼长的创作能力构建了个人艺术语言体系,更通过“顿悟式”教学法革新了传统书法教育模式,实现了艺术实践与文化传播的双重突破。
周志伟的书法创作呈现出“广采博取,食古不泥”的鲜明特征。他深入研习魏晋风骨,同时吸收当代“流行书风”的多元表达,形成隶书如“纯绵裹铁”、篆书结构坚实、行草逸丽舒展的艺术风貌。在创作理念上,周志伟突破传统书法的形式束缚,将美术设计原理融入笔墨。他通过线条的疏密对比与空间分割,赋予作品现代视觉张力;在书写速度上,他追求“零点几秒间的决断”,实现气韵流畅与技法精准的统一。这种“笔底龙蛇”的书写状态,使其作品既保留传统书法的文化底蕴,又具备当代艺术的实验性。
周志伟在书法教育领域的贡献,集中体现于其独创的“顿悟式”教学法。他摒弃“苦临帖”的机械训练模式,提出“书法学习去神秘化、去身份化、去文人化”的理念,通过个性化指导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笔墨规律。在北京“九和庄”公益教学中心,他让零基础学员在数小时内完成从执笔到创作的跨越,培养出多位中书协会员及全国赛事获奖者。这种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因材施教”与“文化浸润”。周志伟强调,书法教育不仅是技法传授,更是文化修养的提升。他通过解读经典诗词、分享人生哲学,引导学员在书写中领悟“利他心”“谦卑心”的处世之道。例如,他要求学员在临帖前先理解文字内涵,将“心正则笔正”的古训转化为实践准则。这种“技道并重”的教育模式,使书法从专业技艺转变为大众文化素养的载体。
周志伟的艺术实践始终贯穿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他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出访40余国,通过作品展示与文化交流,推动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周志伟的艺术追求深受国学影响,其“三心两意”(平常心、利他心、谦卑心;诚挚待人、豁达宽容)的处世哲学,直接映射于创作风格。他提出的“书法是画卷,更是心灵直白”的观点,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在周志伟看来,书法不仅是视觉呈现,更是情感与哲思的载体。周志伟的书法艺术与教育实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范例。他通过多元书体的创作证明传统技法的生命力,打破艺术门槛,用文化传播践行社会责任。在全球化语境下,他的探索不仅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达维度,更为传统文化如何“活起来、传下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正如其人生格言“乐观方达观,淡泊亦淡定”所揭示的,周志伟的艺术之路,始终是一条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的文化苦旅。
艺术家简介:周志伟, 现居北京,文化学者、著名书法教家,国家级书法家。现为金盾影视中心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职工书协理事,人民艺术家网编委委员,影响中国媒体关注人物,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化创意传播工作委委员,中华慈善总会慈善使者。 周院长也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出访美、韩、法、意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作品曾先后七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入展,并被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及大学收藏,数次参加大型公益活动,受到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高度赞扬。
评论家简介:王长征,中国书画家研究会文化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中华五千年动画工程促进会碑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泰国格乐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汉诗》主编,安徽省当代诗歌研究会副会长。发表文学作品450余万字,出版诗文集10部,书法在美、法、英、泰、韩、西班牙等国家及港澳台、北京、福建、江苏等地区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