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激活了我心底的种子
更新时间:2025-09-25 10:18 浏览量:1
何燕敏
今年,舞剧《骑兵》有幸成为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唯一入选的舞剧作品。作为总导演兼编剧,我内心满溢着激动与感慨。这部舞剧的创作,于我而言意义非凡。
我的父亲是一位参加了解放战争全过程的骑兵基层指挥员。儿时,我生活在内蒙古军区大院,院里有许多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骑兵前辈。他们的战斗故事、与战马之间超越寻常的情义,以及在历史转折关头做出的人生抉择,如同烙印一般刻在我童年的心中。16岁那年,我也穿上戎装,成为一名军人。近40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对父辈们经历的战争岁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崇敬。可以说,《骑兵》的创作题材是一颗在我心底扎根的种子,自种下之日起便从未停止生长。我渴望用艺术创作来寄托对父亲的深切怀念,这便是《骑兵》最初的创作缘起。
舞剧《骑兵》剧照。何燕敏供图
随着创作的深入,我的情感从对父亲个人的怀念,渐渐延伸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那个英勇无畏的骑兵群体。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尽管历史中的年轻人与当代青年所处时代大相径庭,但在成长历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迷茫,面临对理想的抉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数草原青年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感召,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方向,毅然跨上战马奔赴战场。
在采访骑兵英雄图门昌时,我问到他的理想,他质朴地回答:“那时,我心中的理想就是过上和平的日子。”这句简单的话,却深深触动了我。和平,不仅是骑兵们的美好愿景,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由此,我们主创团队找到了舞剧《骑兵》的思想内核——聚焦草原青年在时代浪潮中对理想的执着追寻,以及他们在战争中以生命坚守理想的崇高精神。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敬重,更是对和平这一人类永恒主题的深刻阐释。
以“骑兵”为题材进行创作,注定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征程。其中最大的难题便是如何凭借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精准塑造骑兵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形象,细腻展现人与马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交流。
为寻得最佳表达方式,主创团队踏上了艰辛的调研之路。我们多次深入解放纪念馆,拜访骑兵史学者,走访健在的老骑兵,广泛收集骑兵的典型战斗形态、战马的特殊习性,以及人与马之间的默契关系等一系列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以序幕为例,仅仅1分40秒的时长,我们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无数次推翻重来,只为找到能够生动展现人马合一的骑兵形象的表现方式。这个过程,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充满痛苦与煎熬,但每一次的突破,都伴随着无尽的喜悦。特别是舞剧中几段关于人与马情感的描述,是我情感投入最深之处。我将父亲与战马的故事融入其中,转化为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和极具感染力的舞蹈语汇。在每一场演出中,这几段情节都能深深打动观众,令他们热泪盈眶。而我内心积压已久的情感,也借此得以释放。
舞剧《骑兵》上演后,足迹遍布全国32个城市,演出近200场。所到之处,观众对剧目的喜爱,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热情,给予了我极大的鼓舞。内蒙古艺术剧院歌舞团这支优秀的团队,对待作品的态度非常认真。在《骑兵》荣获荷花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之后,他们依然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听取观众意见,进行修改打磨。有热心粉丝将每次的修改之处记录下来,并分享到网络。
从舞剧《骑兵》的创作历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作者投入的真挚情感是引发观众共鸣的关键因素,作品的独创性是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重要理由。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讲好父辈们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激励人们在追求和平与美好的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