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米装置艺术作品、18米“太空刺绣”……宝山这场展里藏着多少惊喜!
更新时间:2025-09-25 12:41 浏览量:2
秋日的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
光影流转,人潮轻涌
近日
“万物之色 民艺新生”
第六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
在此拉开帷幕
五大板块、百余件作品静候观众走近
感受民间艺术
在当代延续的温度与力量
走进展厅,一件高达4.7米的六边形塔型装置艺术作品《乾坤·东方力量》格外引人注目。不少观众驻足凝视,也有人弯腰从底部镜面向上探看,在无限反射的光影中沉浸于“天地人”三才交汇的哲学意境。这件由海派剪纸艺术家李守白与女儿共同创作的作品,融合五行元素与新中式色彩,全部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拼接,成为传统工艺与当代观念对话的生动现场。不远处,一幅长达18米的刺绣长卷《锦绣中华非遗梦天》缓缓展开,二十四节气随针线流转,呈现祖国大地的自然与人文画卷。这件曾随梦天实验舱进入太空的作品,由45位刺绣匠人联袂完成,是民间艺术与国家科技工程的一次深情交汇。
本次展览汇集来自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民间艺术作品173件,分为五大板块。“至境”板块汇聚沪上名家与大都市民间文艺联盟代表的新作,刀笔间的精研、经纬中的执着,尽显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深耕;“雅器”所展的紫砂茗壶、端砚墨床,不仅是文人精神的物化载体,更彰显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审美哲思;“工巧”板块的木雕玲珑、玉雕温润,凝结着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民韵”里的崇明土布经纬交织着江南风情,赫哲族鱼皮衣鳞片闪耀着渔猎智慧,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
绘画、剪纸、蛋雕、海派绒绣、染织技艺、结艺、非遗绒花、吹塑版画……各具特色的民间技艺汇聚成一幅千姿百态的艺术长卷,其中还不乏跨界作品,如书画与织绣跨界艺术画作《百蝶图》。作品《老街一景》通过金工、钟表制作、传统绘画等一系列传统技艺,以精准的比例缩放,将吴淞老街的记忆微缩呈现,赋予传统手工艺以浓浓的城市烟火气。
非遗艺术作为一抹独一无二的亮色,在民间艺术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淞南蛋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袁家钊认为,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新作品虽然设计前卫,但背后离不开传统功底。民间艺术的发展,必须从老祖宗的智慧中生根发芽。”在“新生”板块,琉璃、珐琅等材质在现代设计语言中焕发出全新活力,展现了民间艺术不断突破边界的可能。
市民燕女士感慨地说:“能一次看到这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流连于青少年艺术创作展区,绘画、书法与民间技艺的再创造,展现出年轻一代对文化传承的敏锐感知。
展览中还特别设计了分展:以女摄影家敏锐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捕捉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日常劳作与创作中专注的神情与灵巧的双手,呈现她们作为技艺守护者与创新推动者的双重身份。通过镜头,她们将“技艺”转化为“记忆”,让那些隐匿在日常生活中的美与智慧得以被看见。
正如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海派剪纸艺术家李守白在采访中所言:“民间艺术要融入城市节奏,提升文化自信,用艺术的语言为城市更新添砖加瓦。”这场展览,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乎传承与未来的生动实践。民间艺术,正以流动的姿态,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时代深处延伸。
开展当天,理论研讨会同步举行。除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外,北京、广东、浙江民间文艺界的学者、艺术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以及大都市民间文艺协作联盟成员协会共同参加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代大都市民间文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进行研讨交流。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7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海派手工艺体验活动和民间艺术讲座。
赵东元院士领衔吴淞材料实验室入驻宝山滨江!
@宝山人,9月27日晚这些道路临时管制,出行必看→
国庆假期玩转宝山滨江|团圆赏月之旅 日月共赏庆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