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忠•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
更新时间:2025-09-25 13:51 浏览量:1
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蒋昌忠题《破界》
蒋昌忠 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中国画学会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研究员,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书画(专业)专家。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湖北省中国画学会和湖北省中国画研究院顾问,湖北书画院名誉院长,景德镇陶瓷艺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外陶瓷艺术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破界与跨界: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生活中重生
竹,是文人笔下的清风高节,承载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精神;熊猫,是华夏大地上的国宝精灵,象征着“和平友好”的文化符号。它们曾在传统画卷中静静伫立,却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里,渐渐与普通人的生活拉开距离。直到蒋昌忠用破界的勇气与跨界的智慧,让竹与熊猫从“传统标本”变为“活的艺术”,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绽放生命力。
破界:传统精神的现代生长
传统竹画讲究“以书入画”,蒋昌忠继承了文同、郑板桥的笔墨传统,但他没有停留在“折枝”“全景”的固有构图里。他的《清风高节》,竹竿用中锋勾勒,刚劲如铁,竹叶用侧锋扫出,疏密有致,像一群在风里起舞的精灵。画面采用斜势构图,打破了传统的平衡,更符合现代审美,让竹的“高节”有了动态的力量。把千年以来画竹的"线"跨界到“面”。这种破界,不是否定传统,而是让“高节”从文人案头走进现代语境,成为普通人追求的“坚韧”精神。
熊猫画的破界更显灵动。蒋昌忠笔下的熊猫,不再是蹲坐的静态标本,而是攀爬、嬉戏、进食的动态“活物”。《熊猫戏竹》里,一只熊猫抱着竹枝滚翻,眼神里带着顽皮,仿佛能让人听到它的笑声;《熊猫进食》中,熊猫蹲在竹丛里,爪子捧着竹叶,嘴角沾着竹屑,神态憨厚得像个孩子。这种拟人化的神态,让熊猫从“国宝”变成了“朋友”,拉近了与现代观众的距离。一位年轻观众说:“原来熊猫可以这么可爱,像我家的猫一样,让人想抱抱。”
跨界:传统艺术的现代赋能
如果说破界是让传统精神更符合现代,那么跨界则是让传统艺术有了现代功能。蒋昌忠的探索,让竹与熊猫从“观赏品”变成了“实用品”“教育品”“文化使者”。
最让人惊艳的是与科技的跨界。他与日本M&M株式会社合作的光触媒熊猫画,把传统水墨与第三代光触媒技术结合。画中的熊猫依然憨态可掬,竹枝依然挺拔,但覆膜后的画不仅能净化空气、杀菌除湿,还能在灯光下工作,甚至深夜用蓄集的能量继续。这种跨界,让传统艺术有了实用功能,走进了普通家庭的客厅。一位妈妈说:“挂这样的画,既好看,又能让孩子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比单纯的装饰画强多了。”
与工艺的跨界则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蒋昌忠的《国宝系列》瓷瓶,用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在瓷胎上画熊猫。瓷胎的圆润与熊猫的浑圆呼应,青花的竹枝与墨色的熊猫互补,釉色的温润让熊猫的绒毛更显柔软。这些瓷瓶,既有传统瓷画的雅致,又有现代设计的简洁,成为国礼送给外国友人,传递着中国的文化与工艺。著名旅日社评作家《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曾说:“他的画笔下,大熊猫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生灵,而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的使者,穿越时空,诉说着属于它们的古往今来。”
与科普的跨界更是让传统艺术有了教育意义。蒋昌忠用多年时间,查阅《尚书》《史记》等史书和考古资料,绘制了《大熊猫800万年进化史》长卷。从始熊猫到现代熊猫,从冰期到现在,每一个阶段都用画面呈现。长卷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本“视觉史书”,让孩子们在看画的同时,了解熊猫的进化过程,感受生命的坚韧。一位老师说:“用画讲进化史,孩子们更容易理解,也更愿意学。”
重生:传统艺术的现代生命
这些破界与跨界,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生活中重生。它们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能走进家庭、服务社会、传递文化的“活物”。
蒋昌忠的竹画,依然有“以书入画”的笔墨,但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构图让它有了视觉冲击力;他的熊猫画,依然有“写意传神”的意境,但拟人化的神态让它更贴近观众;他的光触媒画,依然有传统的水墨韵味,但实用功能让它有了存在的价值。这种重生,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传统的根须扎进现代的土壤,让传统的精神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生长。
竹与熊猫,这两个传统符号,在蒋昌忠的笔下,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重生。它们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是文人的专利,而是大众的朋友;不再是静态的符号,而是有生命的载体。
传统艺术的重生,从来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过去的精神,在现在的生活中,重新绽放光芒。蒋昌忠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