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窖1573中秋艺术作品再上新,让世界品味中国
更新时间:2025-09-25 13:52 浏览量:1
执笔 | 姜 姜
编辑 | 骆 言
近几年,从街头风尚到国际秀场,一股强劲的“东方美学”浪潮正悄然重塑全球审美。而国窖1573自2023年开始,在春节、端午等传统佳节,携手非遗技艺传承人共创艺术作品,参与到这场东方美学的当代复兴中。
今年中秋,国窖1573再度联袂中国琉璃烧制技艺打造“福光溢彩”艺术作品,以琉璃聚月华、以匠心越山海,向全球华人传递团圆吉祥、富贵绵延的美好祝愿,邀世界共赏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美学密码。
三载耕耘,九件作品,国窖1573以“非遗跨界+文化出海”的有效实践走出了本土品牌全球化叙事的新路。
1
三重意象
“福光溢彩”中的天地人哲学
“福光溢彩”由“天穹圆冠”“人间桂树”“四海波涛”三个部分有机构成,将“天·地·人”三才哲学融于琉璃、珠宝技艺之中,构建起集文化象征、技艺极致、情感寄托于一体的中秋礼赞。
“天穹圆冠”以琉璃打造一轮皓月,外环镶嵌40颗琉璃珠、1573颗宝石,如星轨环绕,象征1573国宝窖池群数百年来不曾间断的生命律动。“琉璃明月”上镌刻着“江阳运酒图”,再现泸州酒船扬帆出海的历史场景——110年前,泸州老窖大曲酒沿长江东出,远渡重洋,在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
“人间桂树”以金属锻造的金桂枝干,镶嵌锆石露珠,暗合“桂子月中落”的深远意境。桂树寓意中秋福贵团圆,亦隐喻国窖1573繁盛不息的生命力;宝石露珠如酒露凝香,彰显“天地同酿 人间共生”的哲学智慧。
底部采用花丝镶嵌技艺融合琉璃烧制技艺共同呈现“四海波涛”,既象征“酒香远播四海”,又暗合“海上生明月”的团圆意境。金丝海浪、层叠浪涌,托举玉液琼浆,传递中秋锦绣圆满的深切祝福,演绎美酒与历史共潮生的宏大叙事。
“福光溢彩”艺术作品将几大国宝级技艺交织融合,完成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对话,让民族瑰宝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永恒魅力。
2
非遗对话
“活态双国宝”的基因共鸣
为什么“福光溢彩”艺术作品能引发行业热议?这源于国窖1573在非遗领域的持续深耕。
自2023年春节起,国窖1573便持续与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掐丝珐琅制作技艺、錾铜雕刻技艺、金漆镶嵌髹饰技艺等一系列国宝非遗技艺携手共创,接连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推出艺术作品:“品味中国年”宫灯系列、“云龙出水”、“福贵满枝”、“龙行龘龘”、“云涧青龙”、“福桂满江阳”、“富贵花开”、“勇立潮头”、“福光溢彩”,九大节日艺术作品形成矩阵,不断拓展国窖1573在非遗跨界上的深度与广度。
国窖1573持续创新的底气,源于其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也是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其采用的酿酒窖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公元1573年、连续使用至今已有452年的“1573国宝窖池群”;采用的酿酒技艺是源自公元1324年,口传心授至今已有701年、24代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该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态双国宝”的属性,使国窖1573与一系列非遗技艺的合作跳出简单嫁接,形成非遗“同源共生”的深度融合。
3
文化出海
搭建起白酒出海的美学桥梁
110年前,泸州老窖大曲酒沿长江东出,远渡重洋,在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中国浓香首次惊艳世界。
2023-2024年,国窖1573系列艺术作品斩获2023伦敦设计奖铂金奖、2024MUSE创意奖铂金奖等多项权威设计大奖,东方美学闪耀全球。
系列艺术作品惊艳世界的背后,藏着这样的逻辑:只有当一种文化具备足够的独特性与包容力,才能跨越地域,成为人类共同欣赏的文明财富。
国窖1573深知,文化是品牌生长的沃土,当代化表达则是其奔涌的活水。三年、九件艺术作品,国窖1573以“传统佳节IP+非遗技艺矩阵”的文化输出路径,始终推动中国非遗和中国白酒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美学走向世界,书写着中国文化与全球对话的崭新篇章。
这种持续化、体系化的非遗创新合作,不同于零散的节日营销,国窖1573不仅形成了“技艺甄选—文化匹配—国际传播”的完整链路,也让非遗成了其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柱,使独特的“国窖风”美学逐步成型。
文化无界,匠心相通,越是扎根于民族传统的艺术,越能唤起世界的共鸣。国窖1573系列艺术作品的背后,是其对消费者文化价值需求的深刻洞察,也证明了中国白酒文化可以通过非遗语言实现全球共鸣。
当非遗技艺从小众赛道变为大众共鸣,当白酒文化从本土符号变为全球语言,国窖1573的实践正回应着时代命题:唯有扎根自身文化根基,以创新载体激活传统,才能让中国白酒在全球舞台上真正实现“品质与文化共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