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不该成为行为艺术的“秀场”——西藏烟花秀事件引发生态保护深思
更新时间:2025-09-25 14:44 浏览量:1
导语:近日,一场由艺术家蔡国强策划、户外品牌“始祖鸟”赞助的烟花秀在西藏江孜县热龙乡举行,却因选址于海拔4500米以上的生态脆弱区而陷入争议。艺术表达与环境保护的边界何在?公众的质疑与官方的介入,为这场“雪山之秀”敲响了生态警钟。
事件始末:烟花秀背后的生态隐忧
始祖鸟在西藏高海拔生态脆弱地区进行烟花表演这一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据公开信息,此次烟花秀以“贴地燃放”形式呈现,沿山脊形成连片裸露区域。尽管主办方声称使用“生物可降解彩色粉”并制定全链条环保方案(如转移牲畜、引导动物撤离及燃放后清洁),但当地村民尼玛多吉的反馈直指现实影响:“味道很浓,惊扰村民,更担心动植物受影响。”
日喀则市已成立调查组现场核查,始祖鸟与蔡国强工作室先后致歉,承诺配合第三方机构评估生态影响。然而,争议焦点直指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年均温低、生物活性弱,所谓“可降解材料”在此环境下分解周期远长于平原,残留化学物或长期污染土壤水源。
专家警示:高寒草甸的“不可逆之伤”
多位生态专家指出,烟花表演区域(海拔4500-5500米)属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与流石滩过渡带,生态保护具有显著脆弱性。
植物学家顾有容强调,当地地表仅覆盖10厘米厚的草毡层,由草根与有机质交织构成,是固碳、保水、防风蚀的关键屏障。其下为贫瘠母质层,一旦破坏,“植被恢复需数十年至百年”,爆破冲击波更可能引发滑坡或泥石流。
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教师杨旭补充,高寒草甸植物生长期极短,冲击波可摧毁根系致其无法结籽。所谓“翻土修复”或将污染物埋入深层,加剧生态恶化。
高原生物专家则聚焦食物链风险:雪豹对声光刺激极度敏感,烟花噪音或致其应激;鼠兔、旱獭等小型动物巢穴可能被爆破摧毁,而用盐砖引导其撤离的方案被指“效果有限”。
舆论聚焦:艺术与环保的天平如何平衡?
有网友表示:“这么美的地方,怎么能如此破坏生态呢?”“艺术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主流媒体也给予了关注,比如人民日报发布了评论“烟花散去,不能仅留下道歉。”评论中提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青藏高原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稳定性与脆弱性”三重属性。《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禁止破坏自然景观、草原植被及猎捕野生动植物。专家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致呼吁,任何人类活动须以“最小干扰”为前提,艺术与商业行为更需严守生态底线。
结语:烟花散尽,争议未止。此次事件不仅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拷问,更是对全社会生态意识的唤醒。正如当地村民的担忧与专家的警示所昭示:在青藏高原这片“地球第三极”,任何轻率的“艺术表达”都可能付出不可逆的生态代价。我们期待调查结果还原真相,更期盼以此次事件为鉴,让艺术与自然在敬畏中共存,让雪山永葆圣洁而非沦为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