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老子与书画丨旭宇:艺术的最高境界

更新时间:2025-09-25 15:17  浏览量:1

《老子与书画》

旭宇 郗吉堂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老子》五千言,历代解读者众,多仅拘限于就哲学而谈哲学,就思想而谈思想。而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其技法、审美原理、思想、境界多以老子为基、为核、为本,《老子》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然而,却未见系统阐释者。

缘起《书法报》主编:兰干武的一次约稿,且旭宇先生研究《老子》多年,随后由其口述、郗吉堂执笔整理,从《老子》中汲取灵感,凝结为30篇感悟之思,首发于《书法报·书画天地》,一经推出便在书画界与学界引发强烈反响。其后,《老子与书画》《老子与书法艺术》相继出版,进一步延展了这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私享艺术》关注并推荐旭宇书画作品及其专著多年,我们感觉这部书,从书画角度研究,它的影响极其深远,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还有很多朋友没有看到,这是一部值得所有艺术创作者都应该看到的研究老子与艺术的书,所以我们向旭宇先生建议并得到其授权,于《私享艺术》线上连载。

文·兰干武

应该是前年年底,我与旭宇先生在讨论他的《寄给历史的书札》时,顺便告诉他,我欲创办一本纯文学刊物《穷文》,想听听他的看法,并向他约稿。旭宇先生听了我的设想,很高兴,也非常乐意供稿。他说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老子,有一些心得,可以写出来。

我与旭先生交往20年,知道先生从不食言,说到的事情,很快就会兑现。果然不出我所料,不到半年时间,旭先生就来电话告诉我,文章已经写好了,共计30篇。因了多种原因,《穷文》尚未推出,我就将旭先生口述,郗吉堂先生执笔的《老子与书画》安排在自己主持的报纸上连载。文章一经刊出,反响极大,每次公众号发出,都获得众多读者称赞。

可以肯定地说,《老子与书画》这件“左图右文”的作品,它与旭宇先生另一件力作,即《寄给历史的书札》一样,都是集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炉,填补了当代书法的空白。仅此一件作品,便足以支撑起一座博物馆。旭宇先生穷一生精力,研究《道德经》,颇有心得,对人生世事,洞若观火,已而一身正气,无欲无畏。但对艺术却有谦卑之心,矻矻以求,以小学生自居,正是这种敬畏之心,成就了旭宇先生的大事业。其实,纵观当代书坛,真正能称得上学人的又有几人?特别是在世的书家中,如旭宇先生这般老而弥坚,老而弥笃,老而弥秀,老而弥壮者,又有几人?是故,以我从业几十年的眼光,可以负责任地说,旭先生作为文人书家,在当代,可说是秦砖汉瓦,硕果仅存,能望其项背者不多了。

这本《老子与书画》的出版,再一次佐证了我对旭先生的评价。过去,人们对老子的研究,多专注于思想和哲学范畴,专门从书画艺术的角度作深入的专题研究,尚属首次,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因而,旭先生的壮举填补了老子研究的空白。当代及后世有识之士,都会感谢旭先生及吉堂先生的学术分享。

是为序。

戊戌中秋前一日于近吾且远居

作者系《书法报》主编,著名文化学者

旭宇先生为本篇文章题字

善行无辙迹

——艺术的最高境界

旭宇口述 郗吉堂整理撰文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们说就是老子的那句话:“善行无辙迹。”(《老子》第二十七章)“行”是创作,“无辙迹”是指作品的艺术性所达到的程度,“善”就是对艺术家的才能、才华、才气及艺术创作表现力、技巧的把握。所以,一个人只要进入创作过程,行就算是开始了,至于此举是属于“善行”类,还是“不善行”类,那就是两说了。

中国书法,自古讲“书韵”“笔韵”,中国绘画,也是古来就讲“气韵生动”,都讲了一二千年,该是很明白了。但书画中的“韵”是什么?似乎还是不太明白,至少还没见过某人说“韵”就是某个东西,某种状态。不明白中想了又想,以为老子的“无辙迹”,就是韵的归宿处。

所有的创作,创作者都有想法,说没有想法,那是骗人。至于引导创作的想法是该赞同或不该赞同,那另说。至少,好的想法融入形式,借助手段,表现得很好,让人感动,这就是艺术的“无辙迹”,属于“善行”之列。

唐 褚遂良 大字阴符经局部

依此,我们以为书画创作,也包括其他的一些创作,艺术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应是“善行无辙迹”。想表现,又表现得很好,能触动人,这在形式方面还是应该肯定的。提倡中和之美,顺其自然,必须如此。

现在的书画创作,有造作之处。这不合我们民族美学思想,尤其不合老子的美学思想。

这里要批评的某些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不是在创作,不是从生活中来,是故意奇怪,以制作为创新。这种自我标谤的“创新”,是人为的,不合规律的,不是最高境界。我们写文章,还要讲自然,如行云流水,是善行无辙迹。善行达此境界,那是完全入道,内容入道,形式也合道,融合为一。一为天地之本,万物之在,能量巨大。而雕琢就不是这样的,处处刻意,让自己的思想、感觉钻进了牛角尖,以为至美,其实南辕北辙,大离三国。雕琢至极,已弄丢了事物的本相,扭曲了事物的本在。失去了质朴,哪里还有什么自然可言。画上脸谱演戏可以,要是生活中大家都画上脸谱,那还是生活本真?艺术也是这样,迷于巧饰,终将为淫饰,以“滥”而自我否定。

宋拓东汉夏承碑局部

由此可知,顺乎自然,走中庸之路,展书画的书卷气,是应提倡的。审美的民族化就是倡导中和之美。这是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情感的重要内容与基本特征。审美的世界化元素不能取代民族中和之美的审美基调,因为这与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密切相关。我们的民族之美、民族审美,只能到这里去寻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老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思想家,他是真正从哲学上思考问题的。他描述过许多顺乎自然而随心所欲的状况或现象,如“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等,都是特定存在的至高境界。但老子的这些境界,都不是人为所能做到的,其本在就是顺乎自然法则,达到存在的至佳状态。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很合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创作规律。

创作提倡顺乎自然法则,包括对艺术形式法则的理解。创作需要创新,是在以顺乎自然法则为本的艺术法则作用下的创新。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是为了让人看不懂而创新,创新却让人看不懂,是不能称之为创新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不愿下苦功的人,在找捷径,故弄玄虚,走狂怒乖张的路数。郑板桥也怪,但他是在非常有功力的基础上求怪。有人对傅山“宁拙勿巧”的话理解错了。傅山是反对艺术的“媚”,是相对无骨无力而言巧拙关系的。他毕竟有学问,读一读他的作品,就知道他的境界了。

凡历史上成大气象的书画家,都是善行无辙迹,艺术有佳境。

宋拓宋刻米芾英光堂帖局部

前 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重要典籍,其所广泛涉及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民生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及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把握,及在这种把握中所运用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后来成为民族精神架构中的重要存在。而《老子》关于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的认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早的关于人类命运思考的重要成果。

《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它结合自然、社会等审美对象而从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展开对美与审美的探讨与把握,精湛且深刻,实乃人类人文存在的重要认识,基本上确定了中华民族运用美来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中国的书学、画学、诗学,在审美取向及艺术品鉴上,都接受了《老子》的思想与原则,从而展现了东方形式的美韵与风采,不同于西方。

《老子与书画》的写作,缘起是读《老子》而觉得于学习,创作,乃至人生释惑,有启发,有助益,有提高。后举烛探隐,似有所悟,遂集腋成篇。故而本书之写作,不为释义《老子》,只是感悟《老子》。是由《老子》而生发开去,再对诸对象作审美观照。至于会否“歧路寻羊”,则不得而知。唯愿日后诸君有读到此书者,不吝赐教。

《老子》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经典,它那厚重的内容,精辟的卓见,令人类永远瞻望,永远清醒。本书作者之一的旭宇从20世纪60年代即读《老子》,今年近八旬,仍手不释卷,以取《老子》之清思,来修身悟道,来指导创作。人欲自觉做到知行合一固然不易,但把艺术视作修身、悟性、参道、养德之举,则令人一生受益。

《老子》是昆仑山,是长江,黄河,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我们若可作东奔大海的滚滚洪流中的一片飞沫,那切勿忘记东去中再西向回首,望一望我们的源头。

人老当读经。何也?使人知何处来,又归何处去。

旭宇

旭宇,号白阳,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画家。1939年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诗词协会荣誉会长、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书法)获得者。其先以诗名世,继又以书法为天下知,八十高龄后又以文人山水画立于当代。他集诗、书、画于一身,获得诸多荣誉。但其始终以草根、终生一学子自居,学习前贤,激励自我,奉献社会。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