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 “科学、哲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话会”举行
更新时间:2025-09-25 15:59 浏览量:1
AI时代,人类何为?高等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何在?如何创造兼顾技术变革与人文精神的人类未来?9月23日,莫言、袁亚湘、吴国盛共聚中国人民大学,参加首场“科学、哲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话会”,与1000余名人大师生共话人工智能和人类未来,以一席“星空下的对谈”开启一场求真、向善、尚美的思想盛宴。
在“星空”下对谈,探寻人类未来发展
“科学探寻真理的法则,哲学拓展思想的边界,艺术叩问生命的回声。三者同源共流,都是人类理解世界、理解自我的伟大尝试。”
“科技与人文并非二元对立,它们是人类文明翱翔的双翼,是驱动社会前进的双轮,缺了任何一方,我们都无法行稳致远。”
科学、哲学、艺术领域的三位巨擘,“AI时代”“人类价值”“伦理边界”“人类未来”几个关键词,一场幽默又深刻的对谈在星辰点缀的幕布下缓缓流淌开。
“人类会被AI取代吗?”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曾经试验过用AI搞创作,却发现生成的文章只是大量华丽辞藻的堆砌,毫无情感和思想,“有了李白、杜甫、屈原,才有了古今中外无数的诗人和作家,无论AI的文学创作能力多么强大,都是建立在人类原创作品的基础之上,原创始终是AI发展进步的元动力。”
“人造出来的东西永远不可能超过人。”在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看来,即使强人工智能(AGI)出现,其智慧也远在人类之下,“汽车比我们跑得快,不等于汽车比我们强,AI或许在某些方面比人类强,但人类是个大的集合的概念,AI的任何突破,底层都是人类数学的突破。”
科学史家、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认为,“担忧AI取代人类是幻想的结果”,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每一项新技术出现时,担忧和兴奋往往相伴而生,而技术每向前一步,都会经由人类社会的检验。“AI生成的东西一眼就能看出来,糊弄不了,但它诱使你躺平、懒惰、道德下滑,让你过度依赖它进行思考,这才是需要担忧的。”
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法律等问题,在三位嘉宾看来,珍视人类文明的独特性,才能让我们驾驭AI、在不确定性面前保持乐观和自信,走向科技与人文协同的人类未来。
莫言至今能回忆起小学老师身上的“肥皂味儿”和当年课堂鲜活的现场感,“文学和科学最终的核心都是人,如果人都不存在了,那所有学问都没有意义。50年后的社会变化会相当迅猛和剧烈,但是凭着人类的智慧和理性,未来肯定会更加美好。”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那人是怎么思考的?这是哲学问题,根本在于人能否透彻地认识自己。”吴国盛认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爱、秩序、正义,这些人类的基本价值是永恒的,“在时间的延续性过程中,它们让我们得以分辨未来和过去,否则就是混沌的。”
袁亚湘认为,就像函数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指数增长,很可能趋向无穷大,人类的边界就连自己也无法预知。“新东西出现,我们就要接纳,积极拥抱它、适应它、用好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引领时代的人。”
对话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江棘主持
科学+哲学+艺术 打造人大新名片
科学教人知识,以实证探究规律,回答“是什么”与“怎么做”;
哲学予人智慧,以思辨追问本质,解决“为何做”与“应如何”;
艺术赋人情怀,以情感联结心灵,诠释“美在哪”与“爱何为”。
这三者各有规律,其实都连接着同一个目标——探究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凡是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人文社会科学推陈出新、大发展的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探寻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之道,是基于对文明本质的庄重叩问,更是基于对育人使命的深刻自觉,“越是身处技术革命突进的时代,越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初心;越是置身智慧赋能涌动的浪潮,越要让人文之光和科技之光交相辉映,真正突出人的地位、体现人的价值、符合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发展”。
“科学、哲学与艺术如同三盏明灯,是支撑人类文明前行与个体自我完善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许多超越历史经验的问题,期待以对话会为契机,汇聚起科学、哲学与艺术多学科的智慧,以跨领域对话激发创造性火花,让科学之真、哲学之思与艺术之美深度融合,共同回应时代命题,探寻未来发展,助力人类文明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进程中不断演进。”
“这场跨界对话,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碰撞,更是对‘人类将何去何从’的深层叩问。”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本科生梅文洹颇有感触,“人工智能可以模拟神经网络的联结,却难以复刻人类在不确定性中孕育的直觉与灵感。这场对话让我明白,人工智能的终极命题不是技术进步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定义人类的独特性。”
关于这个问题,经济学院本科生徐一在听完对话会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或许是做一个“具体的人”。“在知识面前,思考具体的逻辑;在生活面前,感受具体的喜怒哀乐;在人群面前,倾听具体的酸甜苦辣。AIGC离不开人类长期积淀下来的经验与智慧,丰沛的人生也离不开丰富的思考与体验。”
“AI要经过人类社会的检验”“最大的浪费是聪明人不思考”,对话会上,三位嘉宾的对谈引发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瑞典留学生安利永的深思,“技术是有边界的,真正的挑战不是AI能否超越人类,而是我们能否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去驾驭它。”
学生代表为三位嘉宾赠送礼物
答时代之问、建中国之学 兴人文底蕴、育时代新人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文明冲突与价值博弈加剧……面对这些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文科何为?以人文底蕴见长的高校何为?
举办“科学、哲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话会”,已经不是人大第一次尝试探索数智化时代高等文科教育发展新路径。
面对“文科何为”的时代之问,人大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作出了回答:不是固守边界,而是主动融合。近年来,学校以“文文交叉、文理交叉”为引擎,推进文理交叉协同突破、深化文工融合创新发展,绘制了一幅以“AI+人文社科”为底色的创新蓝图。
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构建面向未来的学科生态——系统构建“五位一体”学科布局,成立一系列新型跨学科研究平台,以技术赋能人文、交叉引领创新,打造面向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数字社会科学”集群。
中国人民大学“AI+”创研课课堂
让课堂成为创新的起点——构建以“I-STAR”为核心的智慧课程体系,“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推动课堂从“知识的传授场”转变为“思想的创造营”,学生从聆听者转变为研究者和创造者。
在真实世界中创造价值——以“北京记忆”“记忆高迁”等数字人文标志性项目撬动“科研-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学生们在复原古都风貌中实现从学习知识到创造知识的跨越,将数字人文的成果写在广阔的大地上。
搭建复合人才培养立交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培养体系,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社会”“数字法学”等荣誉辅修学位项目,“涉外法治”“金融科技”等双学士学位项目,为学生搭建起贯通文理、面向世界的成长立交桥,探索融合交叉的无限可能。
这一切探索,最终落于“人”本身。让每位同学成为既具专业深度、又富人文情怀,既能改造世界、更能温暖世界的新时代先锋栋梁,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推动科学、哲学与艺术交融的根本旨归,也是对国家、对文明、对人类未来的承诺。
在求真中坚守善,在向善中欣赏美,在尚美中激发新的真。首场“科学、哲学与艺术: 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话会落幕,但对真理、对美好、对未来的探索永不停歇。
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将依托这一品牌,持续推动科学、哲学与艺术深度交融,以“跨界融合”激活文科教育新动能,探索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为推动人类发展行稳致远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