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贯西东一一侯立远艺术的跨文化诗境
更新时间:2025-09-25 16:31 浏览量:1
当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艺术领域,中国绘画如何既守住千年文脉又能与世界共荣,是近百年以来有担当的中国画家的一个共题。侯立远以其半生探索实践,也许在他的作品里能给出答案。
图一 《坐拥金山》68×68cm 矿物色绢本
他的画如一座无形的桥梁,一端深扎于宋元山水的氤氲墨韵,另一端则轻盈地延伸至印象派的光色漩涡与抽象表现主义的肌理风暴中。他将文人风骨化为色彩与线条的哲学,在看似对立的审美体系间,开辟出一条无痕贯通的视觉诗径。
图二 《祥境》97×110cm 矿物色纸本
侯立远在其青绿山水系列中,石青石绿与朱砂赭石的交响,既暗合阴阳调和始为道的东方色彩哲学,又吸纳了西方风景画的块面构成;其金碧山水的创变,正是他在雪山夕照与金光普照的奇观中捕捉到的视觉震撼,使其画作既延续了唐代李思训金碧辉映的庙堂气象,又融合抽象化的金色律动,赋予这古老形式以现代视觉的张力。
图三 《金粉璀璨地》120×85cm 矿物色纸本
宋元文人画的核心在于画中有诗,侯立远则将这一传统推向跨文化的诗性表达。他笔下的水墨云山,既有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的氤氲淋漓,又可见透纳水彩的流光迷离,始终坚守以诗为魂的文人内核。
图四 《坐看云起》62×93c 矿物色纸本
所以他的画中,月魄的清冷辉光被解构为银箔的碎片化肌理,空亭孤舟的经典图式在抽象笔触中若隐若现,既呼应了倪瓒“聊写胸中逸气”的写意精神,又以蒙德里安式的几何秩序重组视觉空间,这种转换超越了形式借鉴,直抵他的诗“僧俗冬来一件事,云开同看白头松”的禅意境界。
图五 《遇见光明》120×68cm 矿物色纸本
文人画的风骨在侯立远笔下并非隐逸的独白,而是与时代共振的生命宣言。他继承石涛“夫画者,从于心者”的真谛,将写生视为“与群山相看数日而两不厌”的修行。
图六 《金山》62×22cm 矿物色金笺
青藏、川藏、喜马拉雅山脉、崐仑之巅的行走体验,当传统笔墨难以表现雪域雄浑时,他用写意情怀与工匠绘画精神,以矿物颜料绘成的厚重色彩,与宋人范宽峰峦浑厚的美学在他作品中奇妙交融,这种探索实则是文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传统的现代延伸,对高原的敬畏转化为画面中的凛然正气。
图七 《金粉璀璨地》96×90cm矿物色纸本
正如其自述:“所见金山夕照时心生光明的体验,使金碧山水超越了绘画的装饰性,成为精神性的光芒投射”。
图八 《四时有变化 为我一闲人》68×68cm 老墨宣纸
侯立远的跨文化实践建立在对东西方本质的清醒认知上。他曾言:“东西方绘画最好是吸纳而不是盲目融合,是平行的双向轨道,中国绘画基于文学和哲学,是用心‘读’的艺术”。
图九 《净明无尘》68×136cm 老墨宣纸
这种“平行观”使其创作避免了生硬拼贴。在巴黎、多伦多、意大利、纽伦堡、东京、首尔的展览中,其青绿和金碧山水的色彩表现,被众多收藏家所喜爱;他吸纳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却始终以书法的点画控制着画面线条的节奏,常有飞白笔意与滴彩泼墨的惊艳相融。这种形借神守的方式,正好解读了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全球化时代的创造性回应。
图十 《钓山钓水钓风云》98×60cm 老墨宣纸
侯立远的艺术远征,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视觉修行。他将宋人的诗心、元人的笔墨与塞尚的架构、波洛克的激情共冶一炉,在素绢上构建起“平行而交融”的审美共和体。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侯立远以他的画作证明:最传统的,恰是最世界的。
作品欣赏:
图十一 《天心月圆》68×50cm老墨宣纸
图十二 《西塘初雪》68×136cm 老墨宣纸
图十三 《天赐锦绣》68×68cm 矿物色绢本
图十四 《清江舒啨图》150×130cm矿物色绢本
图十五 《云净山浮翠》90×50cm 矿物色纸本
图十六 《一岛桃花》68×46cm矿物色绢本
图十七 《穹隆银城》98×156cm矿物色纸本
图十八 《神农道上》68×68cm 矿物色纸本
图十九 《介于石不终日 贞吉》68×48cm 矿物色绢本
侯立远简介:
侯立远,民进会员,1968出生于浙江乐清,1987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红旗文摘》艺术顾问。先后参加巴黎、多伦多、首尔、东京、纽伦堡、米兰、北京、上海、台北、深圳等地的学术展。作品发表于《美术》《新美术》《美术报》等百余种专业刊物。艺术成就分别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人民画报》《联合报》《学习时报》《求是》、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法国TV5、新华社纪录片中心、中新社等诸多国家级主流媒体刊登介绍。画作被众多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