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曹俊主题艺术沙龙圆满举行
更新时间:2025-09-25 17:29 浏览量:1
一场“无距离”的艺术恳谈——“艺术·人生”曹俊主题艺术沙龙圆满举行
中华网山东报道 9月23日,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首迎“曹俊日”系列主题活动。晨光里,启动仪式与曹俊画作捐赠同步启幕;午后时光,“翰墨传情”书画藏品展与“遇见大师”艺术指导接续登场;直至暮色初垂,“艺术·人生”主题沙龙压轴亮相——全天活动以艺术为线,将东西方美学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编织成一场沉浸式艺术盛宴。其中,于校友之家二楼校友讲堂举办的沙龙,成为整场活动的“灵魂共鸣场”:曹俊携艺术界友人、教师代表,与20余名师生围坐畅谈,以幽默见真章,以坦诚显深度,为在场艺术爱好者驱散创作迷雾,点燃跨界探索的热忱。
本次沙龙由山东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学生谭奥文主持,简洁的流程让交流更显纯粹。曹俊身着简约正装,眉宇间满是温和笑意,全然没有艺术大师的疏离感——谈及过往,他主动提起当年以501分险过本科线、考入山东创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前身相关院校)的经历,一句“我也是你们的学长”瞬间打破隔阂,台下应声响起会心笑声,陌生感在顷刻间消散。
学生们的提问直击心底:从个人成长的迷茫,到创作技术的细节;从传统笔墨与西方色彩的碰撞,到科技浪潮对艺术的冲击,每一个问题都带着年轻人的真诚与锐利。曹俊的回答则兼具温度与深度:他不回避“弃理从艺”时的阻力,也毫无保留分享颜料调配的“独家秘诀”,偶尔穿插的自嘲与打趣,让严肃的艺术探讨变得鲜活有趣。当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问及毛笔创作的独到之处时,曹俊主动演示毛笔“圆融含蓄”的运笔姿态,眼中闪烁的艺术赤诚,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
沙龙的核心环节,是曹俊与师生的问答互动。面对学生们抛出的核心问题,他结合自身经历与艺术思考,给出了一个个充满启发的回答,以下为部分精彩实录:
学生:您从小喜欢画画、临摹书法,求学时却成了理科生,这种内心反差没让您纠结过吗?弃理从艺时,面对“理工科易就业、艺术成功难”的声音,支撑您的动力是什么?
曹俊:当年的教育背景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共识,我父亲也说“学美术不好就业”,我考501分刚好过本科线,阴差阳错成了理科生,这更像命运的安排。但“弃理从艺”的阻力真的大——我做父亲后,也曾反对孩子学艺术,因为艺术的“成功”太偶然。可支撑我的,是对“美”的执着:当我告诉父亲“我的眼睛捕捉美、头脑思索美、双手创造美,这样的人生不好吗”,我就知道这份热爱放不下。其实不管选什么,“坚持”都是核心。我曾经历过“一张画顶父亲一辈子工资”的高光,也有过“自我否定、不停颠覆”的痛苦——艺术家不能复制自己,就像蛇蜕皮,痛但必须成长。可只要坚持1万天做一件事,那种能量是无坚不摧的,不管是艺术、科学还是创业,都一样。
学生:我之前看过梵高的一幅作品是《麦田群鸦》,包括还有很著名的《星月夜》,画作中使用了较大篇幅的蓝色,但我感觉那种蓝很阴郁、很压抑,而在您的作品中也经常使用蓝色作为主色调,同样是蓝色,但给我的感觉却很不一样,看上去既深邃又明亮,是比较积极向上的。这是您研究的新材料“曹俊蓝”是吗?可以给我们讲讲您的创作过程吗?
曹俊:梵高的蓝,是他内心“隐约的痛”——他不被社会承认、家庭接纳,蓝色里藏着悲剧感;而我的蓝,来自新西兰的海、南极的冰,是阳光照射下“开阔又鲜活”的蓝。为了调出这种蓝,我把母校学的矿物学知识全用上了:找阿富汗的青金石,挑深色矿石,加入云母、特定胶水,自己研磨调配;技术不够时,就去日本材料工作室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大师学习,甚至为了搞懂“颜色沉淀顺序”,反复实验不同颜料的比例。后来这种蓝被北美颜料公司要求命名,我没要经济回报就授权了——没想到这让我能和毕加索、马蒂斯的名字放在一起。有时候,艺术里的“牺牲”,反而会打开更大的世界。
学生:如今AI正在推动各行业变革,包括艺术产业。您如何看待这种技术与传统艺术创作的关系?是否尝试过用AI辅助构思?
曹俊:科技从来都是艺术的“助力”,不是“敌人”——照相机发明后,绘画才从写实走向印象派,这就是进步。AI也是一样,它能总结达利、莫奈的创作规律,帮我们做辅助构思,但它替代不了人的“情感与爱”。AI是“不完全归纳法”,只能基于已有作品创作;而艺术需要的是“偶然与感动”,是你听到一段音乐突然迸发的灵感,是你看到一片云突然想起的色彩,这些是AI没有的。我现在会看AI作品找参考,但不会依赖它——艺术的核心是“人的表达”,AI可以当工具,但不能让它抢走我们“用灵魂创作”的权利。
学生:绘画本是充满创造性的事,同一盆绿植每天画都不一样,可现在艺考、绘画考试却很多程序化,该怎么避免?艺术创作和艺术考试能共存吗?
曹俊:先说实话,程序化的问题你我都解决不了。因为考试本质不是“培养人才”,而是“选择给谁机会”——用分数定高低,是当下相对公平的方式,至少能让大家“无话可说”,但它确实不是最好的培养方式。至于“共存”,我的答案是“很难”。老师教的都是已有的、过去的知识,能把这些学到位,你是“好学生”,但成不了“好艺术家”。真正的艺术是“从心里长出来的”,是像梵高那样“不完美却真实”的表达,不是学来的、考出来的。当然,这不是说考试没用,它能给你基础,但别被考试框住——艺术的自由,永远在分数之外。
学生:遇到创作瓶颈怎么办?碎片化时间里,怎么提升艺术感知力?
曹俊:遇到瓶颈,恰恰是你想“突破旧模式”的信号。我的灵感,一半来自理科的逻辑,一半来自音乐的跳跃——画大片色彩时,我脑子里是音乐的节奏;卡壳时,听一段古典乐或摇滚,可能突然就有突破。碎片化时间里,提升感知力的方法很简单:没时间画画,就多去博物馆;没时间临帖,就读艺术书籍;甚至工作时戴耳机听音乐,从不同艺术形式里找启发。爱因斯坦是小提琴高手,达芬奇是物理学家,真正的人才都是“综合型”的——守住专业方向,用其他艺术当辅助,你的创作会更有厚度。
16:30,沙龙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却丝毫未减师生们的交流热忱。艺术学院的学生们围拢在曹俊身旁,捧着写满笔记的本子,追着请教颜料调配的细节——从青金石的挑选到云母的配比,每一个问题都藏着对创作的渴望;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轻声感慨,原来自己钻研的矿物学知识,竟能与毛笔创作的“圆融意境”找到联结,跨界的火花在这一刻悄然绽放;教师代表们则坦诚,曹俊“科学赋能艺术”的理念,像一把钥匙,为学校美育教育打开了“理工与人文共生”的新思路。
曹俊在沙龙尾声,以一句真诚的话收尾:“艺术从不是‘高大上’的奢侈品,它藏在每个人对美的感知里,落在校准的每一笔色彩、触动的每一次心动中。”这场沙龙,不仅用直白的答案解开了学生们的困惑,更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跨界探索不设限、热爱可抵岁月长”的种子。这颗种子,恰如他笔下《希望之地》里那只展翅的金凤凰,飞过东西方美学的山海,落在师生心间,预示着新的艺术思考与人生可能。而山东科技大学这场“曹俊日”活动,也以沙龙为温柔的媒介,让艺术走出画布、走进日常,化作一束暖光,照亮师生未来的创作与人生之路。
曹俊,著名旅美艺术家、纽约拿苏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画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工作室导师。先后获得巴黎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金奖,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时代艺术创新奖”、日本国际元宇宙大会艺术论坛“国际前卫艺术领袖奖”、纽约杰出艺术家奖、洛杉矶杰出艺术家奖。作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等中国重要展览。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学院美术馆、北京荣宝斋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代表作入编中、美大学教材,及《荣宝斋画谱》。作品《春消息》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荷语凝香》等作品陈列于新西兰国会及多国使馆。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学院、费尔费尔德大学、罗切斯特工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举办中国艺术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