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艺术之名,破坏之实?谁有权点亮喜马拉雅的夜空?

更新时间:2025-09-21 19:18  浏览量:1

文|祝小同

9月19日,当蔡国强团队的“升龙”烟花沿着喜马拉雅山脊绽放出金色光带时,这场被宣传为“人类与自然对话”的艺术表演,却在现实中留下了刺眼的黑色残留物。所谓“零残留”的环保承诺显得苍白无力。艺术的光芒不应以生态的代价为燃料,当人类试图用烟花“致敬自然”时,更需要先学会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喜马拉雅的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地球生态链中最脆弱的一环。这里的土壤层厚度不足30厘米,下方即是永久冻土层,嵩草、苔草等优势物种经过千万年演化才适应了高寒低氧环境。浙江农林大学陈真亮教授的研究早已证实,高山草甸一旦遭受破坏,其恢复不是以年计,而是以世纪计。而烟花燃放后残留的金属粉末,不仅会抑制土壤微生物活性,其含有的高氯酸盐还会通过食物链累积,对藏羚羊、雪豹等濒危物种构成潜在威胁。

更值得警惕的是,高原大气稀薄导致黑碳沉积加速,研究显示这会使冰川消融速度提升15%,这种影响绝非“可降解材料”的宣传所能消解。烟花秀带来的火险风险、化学物质污染、土壤压实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对这些脆弱植物而言不啻于一场生态屠杀。烟花残骸中的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渗入土壤,随融雪水流扩散,其影响远非组织者声称的“短暂欢娱”所能抵消。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艺术行为越过了生态伦理与法律的双重红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规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且所有文化活动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但此次烟花秀不仅未公示环评报告,其选址虽非核心保护区,却处于雪豹迁徙通道的敏感地带。主办方投入2000万元的商业成本,与可能产生的巨额生态修复费用形成鲜明对比——参考三江源保护区类似案件,仅车辆碾压草甸的处罚就高达200万元。这种成本失衡背后,是“艺术特权”对生态责任的漠视。当艺术家标榜“用艺术唤醒环保意识”,却选择在生态最脆弱的区域制造污染时,其环保人设的崩塌便在所难免。

那些将烟花秀誉为“艺术”的辩护者,实则是将人类审美凌驾于生态伦理之上的傲慢体现。这种以自然为画布的艺术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殖民主义——将自然视为被动客体,而非生命共同体。真正的艺术不应建立在毁灭其他生命的基础上!人类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山燃放烟花,与其说是艺术创造,不如说是技术力量加持下的生态征服狂欢,暴露了人类对自然缺乏基本敬畏。

高山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生态屏障,其价值远超越人类娱乐需求。草甸系统具有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固定等关键功能,关系到下游数百万人的生计安全。人类艺术表达的边界,止于不对其他物种生存权构成威胁之处。当代艺术早已超越单纯视觉刺激,转向观念与伦理的探索。若艺术创作必须以破坏生态为代价,那么这种表达方式已然背离当代艺术的核心精神——即对生命本质的尊重与关怀。

烟花易冷,青草难生。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人类更需要的是学会谦卑而非炫耀,是保护而非征服。喜马拉雅的星空本就不需要烟花的点缀——它的壮美正在于那份原始、纯净与永恒。真正高级的艺术,从不以破坏生命为代价;真正深刻的敬畏,体现在我们愿意为高山草甸上那一株微小却顽强的野草让路。

当我们仰望高山之巅,不应是带着征服者的骄傲点燃烟花,而是怀着敬畏之心聆听风中草甸的低语——那才是人类与自然最动人的艺术共鸣。

当喜马拉雅的夜空被璀璨烟花撕裂,人类的欢呼与自然的静默形成刺耳对比。烟花秀作为艺术形式,其短暂绚烂背后隐藏着深远的生态代价,尤其在喜马拉雅这般脆弱的高山生态系统中。这场所谓“艺术”与“生态”的碰撞,实则是人类自我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的深刻较量。(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立场)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