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上海不只有大展,艺术展开到“家门口”,实现与居民生活“零距离”

更新时间:2025-09-26 05:02  浏览量:1

梧桐掩映下,暖黄色的灯光亮起,6.5平方米的空间内人头攒动,外面站着不少翘首以盼的观众——这不是什么网红店铺,而是番禺路上的一个“艺术盲盒”。这个小空间有个温暖的名字,“一米集市”。最早,这里是一个公用电话亭,今年,艺术的注入让它焕发新的活力。曾是建筑从业者的蒋绮思组建“空间觉醒实验室”团队,与新华路街道幸福居民区居委合作开启“隙光计划”,开办一场又一场展览。

番禺路233号,“一米集市”,“空间觉醒实验室”。阮佳雯 摄

无独有偶,茂名南路124号甲,邬达克孪生镜像空间展在这里开幕,展览将建筑大师邬达克的生平浓缩成“乐谱”:美国总会、诺曼底公寓是“古典交响曲”,大光明大戏院、国际饭店是“迪斯科”……展览大门始终敞开,过路人都能进去一探究竟。拐个弯,南昌路296号与312号,装置艺术在流动的橱窗里格外瞩目。

茂名南路124号,邬达克密码展览。阮佳雯 摄

南昌路,“人声海海”展览,2024年11月展出。

今年夏天,松江泰晤士小镇钟书阁,这个被称为“最美书店”的地方,又多了一种“展览之美”。洪潮的山水画小品、晏晓斐的书法、桑吉才让的唐卡画,在书店的某个角落,与市民不期而遇。

钟书阁目前正展出的桑吉才让唐卡画展。

这些展览的共通点在于“接地气”,出门买菜、逛街购物、书店买书,都能看展,艺术欣赏不再是需要特意规划的行程,而是融入生活场景的日常体验。有人说,上海是一座“展览之城”。小红书上,每月的“上海看展攻略”绝不会缺席,大展来临时,甚至许多人“为一个展,赴一座城”。大展塑造繁华的“面子”,而这些在城市角落生长的小型展览,则填充了“里子”。

空间活化,城市角落的艺术转身

“未来是存量市场,大开大合的建造会相对减少,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活化利用现有的空间。”十余年建筑行业经验,让蒋绮思将目光瞄准了城市的闲置空间。裸辞后,她开始在上海“环游”,寻找合适的试验地。

“一米集市”,这个小小的空间,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公用电话亭逐渐落幕后,这里成了一个裁缝铺,退休的纺织厂阿姨们在这里缝缝补补。再后来,裁缝铺也退出历史舞台,此处成为微型党群活动室,提供量血压、测血糖等便民服务。新华路街道幸福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丁晨佳说,尽管一直不曾闲置,但总觉得这里少了点什么。

今年上半年,蒋绮思找到丁晨佳,一番关于“艺术扎根社区”的探讨后,二人一拍即合。“‘人文新华’的底蕴不能丢,”丁晨佳说,“街道一直在探索居民人文生活的新体验。”幸福居民区共有12个小区,如何跨越小区之间的分界线,让艺术触达每一位居民,是丁晨佳思考已久的问题。蒋绮思对“一米集市”的策划,带来新的解法。“‘一米集市’作为沿街空间,并不独属于哪个小区,是最佳的办展区域。”于是,这处6.5平方米的小屋,免费借给蒋绮思策展。空间改造由蒋绮思与合伙人周秦亲身上阵,刷漆、更换暖光灯、制作灵活吊顶,布展与撤展则都由艺术家完成,力求用最简约的方式实现“变身”。

“空间觉醒实验室”9月展览预告。阮佳雯 摄

钟书阁的改造,同样遵循这种低成本、轻量化的“软性升级”策略。展览不是单独辟出的区域,而是对原有空间极致利用,画作零散分布于楼梯间、书柜上。“空间是现成的,办展不用额外负担房租、人力和基础能源费用。”负责人表示,“我们会给艺术家提供一本操作手册,里面写清楚哪里能挂画、能挂多大尺幅的画,艺术家根据这本手册将需要的展品准备好,自己到现场布展。”

钟书阁,晏晓斐书法展期间。阮佳雯 摄

相比“一米集市”与钟书阁,南昌路296号与312号的改造时间则相对漫长。这几处点位,是瑞金二路街道携手青年策展人李政钟共同打造的“无界美术馆”。李政钟告诉记者,这里曾是便利店,改造时主要加强空间的纵深感,用黑色幕布隔出前后两个区域。前方约25平方米的空间用来布展,“这20多平方米,大概就是观众能一眼看尽的范围。我们想做小型的、一览无余的展,市民甚至不需要走进这个空间,在橱窗外匆匆一眼,就够了。”

南昌路,“王香蕉的泥巴狗”展览,9月展出。

艺术盲盒,小展人气同样火爆

有人问,上海连大展都卷疯了,这些城市角落的小型展览,还有生存空间吗?一开始,蒋绮思并不确定。5月初,她拉来一车在超市买的渔网、纱幔,地面铺上白沙,点缀贝壳,这就是“空间觉醒实验室”的第一个展览“老人与海”,复刻属于都市人的“精神海滩”,展览全程由蒋绮思和周秦策划。惊喜的是,首个展览反响不错,每天晚上,看着观众在笔记本上新增的留言,蒋绮思感觉回到了写信交流的年代。

“老人与海”展览期间。

“老人与海”展览期间。

紧随而来的维多利亚时期编织纹样展,让蒋绮思的信心更足了。策展人皮特是一名藏家,他将收藏的维多利亚时期蕾丝编织图样画报原稿带到这处空间,“我们起初担心,展品就这样挂着可能会碰坏。但皮特完全不在乎,他希望他的藏品能近距离触及观众,这也是社区展览的意义所在。”

维多利亚时期编织纹样展海报。

维多利亚时期编织纹样展期间。

截至目前,“空间觉醒实验室”已经举办15个展览,展期多为3到7天。关于微型展能否在上海活下去的问题,人气是最好的答案。周边居民戏称这里是“艺术盲盒”,每当暖黄色的灯光亮起,就知道又有“新东西”来了。比如,7月下旬落幕的“飞鸟集”特展由一名广告行业从业者策划,让1000只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飞”入,6天展期吸引超2000人次观展,还衍生出飞鸟徽章、羽毛书签等备受喜爱的文创产品。

“飞鸟集”展览期间。

“飞鸟集”展览期间。

“飞鸟集”展览期间。

“这个空间最多容纳10个人,但是来看展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经常站在外面排队等进门。”让蒋绮思印象深刻的是,家住虹口区的一位爷爷路过和她们聊了几句,下一个展开幕时,他又专门从虹口赶来看展。“每个展他基本上可以看上半小时到一小时,因为他要把策展人写的每个字都看清楚。”随着展览越办越红火,“空间觉醒实验室”的档期排得满满当当,“来报名的太多了,我们11月的档期都没了!”蒋绮思告诉记者,让她更欣喜的是,“空间觉醒实验室”探索出的模式,在大沽路成功复制。8月25日,“世博建筑的世纪对话——从万国橱窗到人民之城”艺术展在大沽路346号二楼党群服务站开幕,展览汇聚百年前巴黎世博会的原版资料,并邀请市民投稿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记忆。“这个展览反响太好了,原定是9月14日闭幕,特别延期到9月19日。”

“世博建筑的世纪对话——从万国橱窗到人民之城”艺术展海报。

“世博建筑的世纪对话——从万国橱窗到人民之城”艺术展。

“世博建筑的世纪对话——从万国橱窗到人民之城”艺术展。

南昌路296号的展览以装置艺术为主,在街区流动的橱窗里,成为一道风景,行人驻足拍照是常态。李政钟和记者分享,楼上的阿姨们起初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在街上办展览、搞艺术?会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后来阿姨们慢慢开始感兴趣,有时我们布展,她们还会问‘这次又办什么展啦’?”目前,南昌路几处艺术空间的线上传播量达1000万,甚至有艺术家的粉丝专程从新疆赶来。在上海,“为一展赴一城”已不再是大展的专属。

南昌路,“炼金术”展览,3月。

南昌路,“炼金术”展览,3月。

南昌路,“炼金术”展览,3月。

在钟书阁,微型展览的积极影响,直观体现在书店的人流量与销售额上。根据门店入口的自动计数系统统计,展览期间的客流量比非展览期平均提升约35%。咖啡区的销量明显走高,同比增长45%,顾客在店内的平均停留时间从28分钟延长到41分钟。

钟书阁,晏晓斐书法展期间,晏晓斐为观众题字。阮佳雯 摄

艺术连接情感,居民也来办展了

城市公共空间的展览,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几位负责人的答案有些相似——当下,居民对艺术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年,博物馆与美术馆日渐成为市民游客的心头好,各大展览屡创新高的人流量与文创销售量,体现艺术在当代生生不息的活力。这种活力从美术馆,延伸到日常生活的缝隙。

蒋绮思认为,情绪价值是这个时代很珍贵的礼物,而艺术是提供情绪疗愈的一剂良药。“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迷茫的人,比如我自己,一方面是在建筑行业达到了职业瓶颈期,另一方面,家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裸辞后的8个月里,蒋绮思不断叩问内心:对城市的闲置空间,建筑从业者能做些什么?对都市中迷茫的人,作为其中一员,又该如何突破?她开始做志愿者,参加上海子鹊急救队,加入西安美术馆的导览队伍。这个过程中,蒋绮思发现,艺术能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办展的这几个月,从观众反馈中,她更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观众形容,这一处原木色的小屋像是都市中的“呼吸之地”,“平静、自然、舒适”,是许多观众对“空间觉醒实验室”的印象。

观众留言。

观众留言。均 阮佳雯摄

在李政钟看来,当代人对艺术的高需求,让艺术走入大众这件事迫在眉睫。“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被大众看见与理解,它不应竖起高高的壁垒。”秉承着打破艺术边界感的原则,由他的一位合伙人主理的茂名南路124号甲,向过路行人敞开大门。南昌路的几处点位则致力于让艺术融入街景,可能是下班路的一次驻足,也可能是逛街时不经意的一瞥,观众几乎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能与艺术近距离接触。

南昌路,“明天要做什么呢”,6月展出。

市民对于艺术的需求,不再简单停留在“感受美”,而是要从艺术的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和搭建者。蒋绮思告诉记者,附近居民“彤姐”提出想在“一米集市”办快闪展览的计划。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看着家门口办了这么多展,彤姐也打算小试牛刀。蒋绮思透露,彤姐的展览融合服装设计与心理学,“这是一个关于色彩疗愈的展览,彤姐用四种色彩比喻人的四种性格,大家可以来到这个空间,寻找属于自己的颜色。”

社区提供帮助,“轻展览”模式未来可期

展览办出名堂之后,要考虑的便是如何长期运营下去。蒋绮思坦言,办展这几个月有甜也有苦。“在这个空间办展是公益性的,一方面要降低门槛,让还不算特别成熟的青年艺术家、藏家也能办得起展,但另一方面,缺少了约束力。”比如,某个展的策展人准备得比较敷衍,临近开幕又“放鸽子”导致展览“开天窗”等,都是她遇到过的问题。此外,这个空间的人气一路走高,也带来“甜蜜的烦恼”。偶尔观众会在小屋门前排队,影响居民正常进出,这是长期运营需要面对的挑战。“居民对这个空间期待程度‘拉满’的同时,给我带来很大压力,我不想让居民失望。”

好在,街道与社区居委始终作为坚实后盾。丁晨佳表示,对于展览的内容,居委尽可能给予策展人自由发挥的空间。此外,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居委会充分协调各方资源为项目提供场地维护、基础物资供应等人力物力支持。同样,李政钟表示,南昌路几处点位的展览内容,瑞金二路街道给予较大自由度。“同时,街道在政策协调与社区融入等方面提供支持,并为我们化解了落地过程中的现实阻力。”

社区的支持更多体现在倾听与合作。一年前,瑞金二路街道推出“街区伙伴计划”,由城市规划类、社会人文类专家学者、社会组织、行政部门及街道、商户、居民代表等共同组成“智囊团”,为街区治理献出妙计,持续将文化与艺术带入街区,营造浓厚的文艺氛围,提升社区美育水平。南昌路的几处点位就是“街区伙伴计划”激活公共空间艺术活力的代表性成果。相似的模式,即将在新华路街道幸福居民区复制。丁晨佳邀请蒋绮思与周秦参与“社区合伙人”计划,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单靠居委会,已经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多元的需求。引入‘社区合伙人’的模式,是希望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从每个角度完善居民的生活体验。”此外,居委为参与“空间觉醒实验室”的志愿者提供志愿时长,大大提升了志愿者的参与热情。针对办展约束力低的问题,蒋绮思说,“接下来在这边办展的策展人,首先要提前提供展览的资料,保证不敷衍了事,另外,我们在运营过程中也一直在优化,让所有来这个空间的人都能珍惜它,更好地利用它。”

“轻展览”模式未来可期。记者从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钟书阁的艺术实验从松江起步,即将走向其他城市。目前,徐汇滨江绿地缤纷城的钟书阁分店进入设计调整阶段,北京、成都、深圳三地的钟书阁核心门店已启动微改造计划,这种“书店+艺术”的融合展览模式将持续引入。

这周日,“晒台之下”展览预告。

这周日,“晒台之下”展览预告。

这周日,“一米集市”将盈满饭香:“晒台之下”展览以饭菜为线索,邀请观众在品尝、叙述与创作的过程中,生成一份独特的菜单。9月26日,咖啡香接过接力棒:“爆裂咖啡”展从咖啡豆的科学烘焙讲到手冲艺术的精细品鉴,神秘的土耳其咖啡占卜将成为独特“彩蛋”。“10月,这里将成为RPG游戏的沉浸体验场,在社交平台有不少粉丝的‘星星不睡觉-24H’将带来她独特的多巴胺色彩。”蒋绮思说,“年底,我们还会和社区合作,举办年度回顾巡展。”

栏目主编:施晨露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