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景德镇家常菜,舌尖上的陶瓷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26 07:31  浏览量:1

你以为景德镇只有瓷器?错了,这里的家常菜才是真正隐藏的味觉宝藏,每一口都带着千年的文化底蕴。

“菜来了!小心烫——”在景德镇麻石弄的一户老宅里,75岁的余奶奶端着一锅热气腾腾的瓷泥煨肉走进院子。土灶柴火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这是她在景德镇生活了一辈子的味道。

我原本是为陶瓷而来,却被这里家常菜的魅力征服。在景德镇的三天里,我穿梭于古窑景区的老街巷弄,品尝了无数道地美食,发现了一个与瓷器同样精彩的味觉世界。

---

01 瓷都特色,一菜一器的完美融合

景德镇家常菜最大的特色,是菜与器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几乎每道菜都有与之匹配的瓷器盛装。

“我们景德镇人做菜讲究‘一菜一器’。”老瓷厂退休厨师刘师傅告诉我,“比如碱水粑要用青花盘装,冷粉得用厚壁碗,而饺子粑最好放在仿古瓷盘上。”

这种饮食美学源于千年瓷都的文化底蕴。在景德镇,就连最普通的家常菜也因精致的瓷器而提升档次。当地人笑称:“好吃的菜配上好瓷器,就像给美食穿上了嫁衣。”

02 经典味道,时光淬炼的瓷都家常味

冷粉是景德镇人早餐的首选。粗粗的米粉配上橘子皮、萝卜干、葱花等十多种配料,淋上特制酱料,麻辣鲜香,唤醒一天的能量。

“我吃了三十年冷粉,每天早上一碗,雷打不动。”在雕塑瓷厂开工作室的李先生说,“离开景德镇最想念的就是这口味道。”

饺子粑则是另一道经典。外皮用米粉制作,晶莹剔透,馅料有韭菜豆干和萝卜虾米两种选择。蒸熟后蘸着辣椒油和陈醋,是下午茶的最佳选择。

而最具特色的当属瓷泥煨肉。这道菜源自古代窑工,他们将腌制好的猪肉用荷叶包裹,外敷瓷泥,放入窑火余烬中煨烤数小时。如今的家庭版虽简化了工艺,但仍保留着独特的烟熏风味。

03 时令美食,四季分明的瓷都味道

景德镇人深谙“不时不食”的道理。春天,黎蒿炒腊肉是每家每户的必备。鄱阳湖边的黎蒿清香脆嫩,与农家腊肉同炒,咸香爽口。

夏季,苦槠豆腐成为消暑佳品。用苦槠果实制作的豆腐呈深褐色,口感滑嫩,带有淡淡的苦味,清凉解暑。

秋天是吃碱水粑的最佳时节。这种用大米和碱水制作的糕点,切片后与青菜、腊肉同炒,是中秋家宴的必备菜品。

冬季,一锅热气腾腾的鱼头炖豆冲能驱散所有寒意。鳙鱼头与景德镇特制的豆冲(一种豆制品)慢炖数小时,汤色奶白,鲜美无比。

04 家常滋味,藏在市井深处的美味

想要品尝最地道的景德镇家常菜,不必去大饭店,深藏于市井的小店往往能带来惊喜。

在抚州弄,有家开了二十年的“老胡家”,他们家的炒粉被当地人誉为“景德镇第一炒粉”。老板胡师傅说:“秘诀就在于火候和配料的比例,多一分则老,少一分则生。”

十八桥的“杨家厨房”以家常小炒闻名。老板娘杨阿姨每天清晨去市场采购最新鲜的食材,坚持不用味精,“食材本身的味道就是最好的调味料。”

而我最喜欢的,是藏在雕塑瓷厂后门的无名小店。这里没有菜单,老板根据当天采购的食材决定菜品。简单的辣椒炒肉、红烧鲫鱼,却有着让人念念不忘的家常味道。

05 文化传承,一餐一饭中的瓷都精神

景德镇的家常菜,承载着深厚的陶瓷文化。许多菜品的产生和发展都与陶瓷制作息息相关。

“你看这瓷泥煨肉,就是古代窑工智慧的结晶。”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民俗学教授告诉我,“窑工们利用窑火的余温烹饪食物,既节约了燃料,又创造出了独特的美味。”

在景德镇,饮食与陶瓷早已密不可分。当地人将对美的追求融入到一餐一饭中,即使是家常便饭,也要盛放在精美的瓷器里,体现出“美食美器”的生活美学。

---

离开景德镇前,我特意去了老厂区的一家家庭餐馆。老板娘正在为晚餐准备食材,灶台上炖着黄豆烧鱼,香气扑鼻。

“尝尝看,这是最普通的家常菜。”她递给我一双筷子。简单的味道,却让我想起了童年外婆的手艺。

景德镇的家常菜或许没有大菜的华丽,却有着时光淬炼出的温暖滋味。它们就像这里的瓷器,朴实无华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如今,每当我在家中用景德镇瓷碗盛饭时,总会想起那里的人和味道。景德镇的家常菜,已然成为我味觉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