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光明原创舞剧武汉爆火!下半年再启11城巡演

更新时间:2025-09-26 08:54  浏览量:1

9月17日至18日,光明本土原创舞剧《敦煌归来》在湖北武汉琴台大剧院上演,正式开启2025年下半年全国巡演新征程。两场演出上座率超九成,现场反响热烈,社交媒体话题持续升温,再度印证这部以敦煌文化为魂、融合现代舞蹈语汇的精品舞剧的强大号召力。

光明本土原创舞剧《敦煌归来》开启2025年下半年全国巡演新征程。

深圳光明本土原创精品舞剧《敦煌归来》由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华侨城文体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光明文化艺术中心联合出品,深圳市光明区签约文化名人胡沈员担任制作人和总编导,深圳市光明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胡沈员。

该舞剧入选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2024年8月在深圳光明首演后,同年10月作为特邀委约作品亮相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广受好评。2025年1月,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与深圳华侨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行全国巡演合作签署发布会,由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担纲本剧全国巡演“独家运营”,全国巡演第一站在深圳保利剧院演出成功。

从深圳到武汉,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作为光明出品的重点文艺项目,《敦煌归来》自2024年8月首演以来,屡获殊荣,不仅入选中国文联重点创作目录,还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多城市巡演中屡掀“敦煌热”。年初至今,舞剧已走过深圳、福州、珠海、南宁、武汉等城市,完成11场演出,吸引超万人次观看,平均上座率稳居90%左右,成为现象级文化品牌。

此次武汉巡演是《敦煌归来》2025年下半年全国巡演的首站,别具深意。武汉作为楚文化重镇、长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与敦煌所在的河西走廊同属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归来》通过现代舞蹈语言重构历史叙事,与武汉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光明原创舞剧《敦煌归来》演员在武汉琴台大剧院合影留念。

巡演前夕,9月16日,总编导胡沈员带领主创团队走进华中科技大学举办艺术交流会,结合舞剧《敦煌归来》讲述“信使团”历史原型与当代舞蹈语言的转化逻辑,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

他特别提到2023年冬团队四次赴敦煌采风的经历:“站在那片苍凉的大漠中,我们仿佛能听见千年前信使团的脚步声。他们不仅是历史的传递者,更是信念的象征。”此次高校交流拉近了舞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在学子中间播下了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种子。

从大漠采风到舞台重生的艺术历程

《敦煌归来》的创作灵感源自莫高窟第156窟《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寥寥几笔之下,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公元848年,收复沙州(今敦煌)后,一支由押衙高进达率领的敦煌信使团,携着沙州舆图,踏上向长安跋涉的征途。他们穿越戈壁、躲避追杀,用四年时间向大唐传递讯息,以明归国心志。

光明本土原创舞剧《敦煌归来》海报。

信使团中,高进达是唯一被历史记录的成员,更多的无名英雄被湮灭在历史尘埃中。拂去历史的厚重,打捞人性的光辉。1000多年后的今天,文艺创作者用艺术手法演绎了这段可歌可泣的传奇往事,让未被书写的历史、未被注视的付出,得以彰显。

剧中所有情节均发生在自敦煌出发的漫漫归途中,信使团一行历尽了生与死考验。他们身后是无数敦煌百姓用信念守护着的明灯,万家灯火延绵着世代相传的归思。

舞剧塑造的士兵、僧人、乐工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信使团所承载的使命、传递的信念,有了具体可感的依托。演员们托举舆图的动作,恰似莫高窟第156窟壁画里那些定格千年的送信人。

胡沈员无数次想象过高进达是什么样的人。2023年的冬天,顶着北方的寒风,胡沈员和创作团队四次奔赴大漠,走过嘉峪关、河西走廊,到过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冬天的大漠空旷苍凉,几乎没有游客。伫立在寂静的天地之间,仿佛穿越回信使团当年走过的时空。

那一刻,胡沈员似乎触摸到了高进达的灵魂:“高进达是信念的象征。信使团一路上除了遇到追兵,就是面对空旷无尽、危机重重的沙漠。所以高进达一定是一个生存能力和信念感很强、性格非常坚毅的人。”

这种情感共鸣让胡沈员想到了自己的舞蹈生涯:“刚开始当舞蹈演员时,对舞台的向往是跳一支舞;自己编舞,是希望与观众产生更多交流;成立深圳当代舞团,是想探索更多可能。一路走来,向着既定的方向,我们没有停步。”

让文物以舞台艺术的方式“活起来”

2025年版《敦煌归来》在首演基础上进行全面升级,改动达80%。作品新增“启程”“献图”等重要段落,叙事结构更加完整,情感层次愈发丰富。创作团队从敦煌壁画中汲取灵感,将研究成果深入融入舞蹈编排。舞者手臂的弯曲弧度模仿壁画中的“飞天”姿态,服饰的褶皱设计参考壁画色彩的渐变效果。

据悉,首演合成时,队员已经排练了很久,非常疲惫,但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休息时,大家坐着默默无语。

突然,一盏灯甩动了一下,当时天幕正好处于调试中,黑色的背景幕布被升起。灯的轮廓投射在地板上形成倒影,恰好这时有演员从舞台经过。大家看着地面浮动的光斑,恍若回到敦煌冬夜。

“画面非常纯净,就像我们在敦煌采风时看到的。冬天的敦煌夜晚,一轮明月洒在沙漠上,沙丘柔软起伏,明月如同倒映在水面。”这个场景让胡沈员深受触动,很快被用进了剧中。

这种对敦煌意象的感知也影响着舞美。事实上,像这种以空无一物的荒漠为背景的舞剧,舞美设计挑战非常大。但在《敦煌归来》舞台上,12个立方体根据不同的剧情需要,变换成蜿蜒长城、朴素街角、大漠沙丘等不同场景,巧妙展现了敦煌独特的风貌。

创作团队还从敦煌壁画中遴选主要场景,送行、燃灯、酒肆、遇盗等画面意象化地重现敦煌壁画中的文化内容,让文物以舞台艺术的方式“活起来”。

《敦煌归来》赴港澳演出计划正式签约

在9月14日举行的光明文化艺术中心2025周年艺术季暨开幕五周年发布会中,《敦煌归来》赴港澳演出计划正式签约。这意味着这部诞生于光明的原创舞剧,不久后将登陆香港、澳门剧场,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融。

光明本土原创舞剧《敦煌归来》剧照。

胡沈员在发布会上分享了个人工作室落户光明文化艺术中心5周年的发展历程,并深入介绍了原创舞剧《敦煌归来》的创作背景及艺术价值。他表示,从工作室初落光明时的探索,到如今以《敦煌归来》为纽带链接全国舞台,他深刻感受到一座科学之城给予艺术家的文化滋养与创作支持。

对于胡沈员和深圳当代舞团来说,开启全国巡演是一个重要节点。

2019年,胡沈员的名字随着获得《舞蹈风暴》年度总冠军被大家熟知。他极具故事性和细腻情感的表演风格,让现代舞之美走进了很多观众的心中。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一战成名之后,胡沈员放弃了接踵而至的商业流量,沉下来潜心创作,将工作室落在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他是表演者,是创作者,现在也是创业者,带着舞团奔赴一个虽充满不确定性但更广阔的天地。

作为大湾区文化合作的重要项目,《敦煌归来》将成为深圳与港澳文化交流的崭新纽带,以其深厚的民族叙事和美学的国际表达,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的高度。

“政府+市场+艺术”三链融合赋能光明文化创新

《敦煌归来》的成功离不开光明区创新文化生产机制。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区以“科技+文化”“科学+艺术”双轮驱动战略为引领,将原创舞剧《敦煌归来》纳入光明文艺创作重点工程。

自项目启动以来,光明区创新构建“政府搭台、专业创作、市场运作”三位一体机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引进胡沈员工作室,构建“头部艺术家引领+本土团队协同”的创作矩阵,并提供场地、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全方位保障;积极推动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华侨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挥文旅产业优势,打通全国剧院巡演渠道。

通过“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三链融合模式,为文艺创作构建起新型生产关系,不断提升深圳·光明原创的可持续文艺精品生产力。数据显示,自《敦煌归来》面向市场以来,每场票房保持九成左右,这一项项成果体现了“全链条”孵化模式的显著成效。

10月22日至23日将重返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随着武汉站圆满落幕,《敦煌归来》将继续奔赴沈阳、呼和浩特、太原、南通、南昌、南京、温州、厦门、苏州等城市,完成2025年度全国巡演计划。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归来》将于10月22日至23日重返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作为2025年全国巡演中的重要一站,回到这部舞剧的诞生之地。此次回归不仅是对光明区文化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本土观众热情期待的深情回应,这将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回家”演出。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了期待:“一直对敦煌文化很感兴趣,此次壁画重生的创意,燃灯、耕种等场景,感觉会把敦煌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光想象那绝美国风舞台就超期待。”还有不少网友在线喊话,希望《敦煌归来》登陆自己所在的城市演出。

从壁画到舞台,从深圳到全国,《敦煌归来》不仅是一部舞剧,更是一场文化的远征、一次精神的溯源。它用现代艺术语言唤醒沉睡的历史,让敦煌精神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雷云霞(图片由光明区委宣传部提供)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