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书画丨旭宇:艺术家要谦虚一点
更新时间:2025-09-26 10:24 浏览量:1
《老子与书画》
旭宇 郗吉堂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老子》五千言,历代解读者众,多仅拘限于就哲学而谈哲学,就思想而谈思想。而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其技法、审美原理、思想、境界多以老子为基、为核、为本,《老子》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然而,却未见系统阐释者。
缘起《书法报》主编:兰干武的一次约稿,且旭宇先生研究《老子》多年,随后由其口述、郗吉堂执笔整理,从《老子》中汲取灵感,凝结为30篇感悟之思,首发于《书法报·书画天地》,一经推出便在书画界与学界引发强烈反响。其后,《老子与书画》《老子与书法艺术》相继出版,进一步延展了这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私享艺术》关注并推荐旭宇书画作品及其专著多年,我们感觉这部书,从书画角度研究,它的影响极其深远,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还有很多朋友没有看到,这是一部值得所有艺术创作者都应该看到的研究老子与艺术的书,所以我们向旭宇先生建议并得到其授权,于《私享艺术》线上连载。
序
文·兰干武
应该是前年年底,我与旭宇先生在讨论他的《寄给历史的书札》时,顺便告诉他,我欲创办一本纯文学刊物《穷文》,想听听他的看法,并向他约稿。旭宇先生听了我的设想,很高兴,也非常乐意供稿。他说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老子,有一些心得,可以写出来。
我与旭先生交往20年,知道先生从不食言,说到的事情,很快就会兑现。果然不出我所料,不到半年时间,旭先生就来电话告诉我,文章已经写好了,共计30篇。因了多种原因,《穷文》尚未推出,我就将旭先生口述,郗吉堂先生执笔的《老子与书画》安排在自己主持的报纸上连载。文章一经刊出,反响极大,每次公众号发出,都获得众多读者称赞。
可以肯定地说,《老子与书画》这件“左图右文”的作品,它与旭宇先生另一件力作,即《寄给历史的书札》一样,都是集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炉,填补了当代书法的空白。仅此一件作品,便足以支撑起一座博物馆。旭宇先生穷一生精力,研究《道德经》,颇有心得,对人生世事,洞若观火,已而一身正气,无欲无畏。但对艺术却有谦卑之心,矻矻以求,以小学生自居,正是这种敬畏之心,成就了旭宇先生的大事业。其实,纵观当代书坛,真正能称得上学人的又有几人?特别是在世的书家中,如旭宇先生这般老而弥坚,老而弥笃,老而弥秀,老而弥壮者,又有几人?是故,以我从业几十年的眼光,可以负责任地说,旭先生作为文人书家,在当代,可说是秦砖汉瓦,硕果仅存,能望其项背者不多了。
这本《老子与书画》的出版,再一次佐证了我对旭先生的评价。过去,人们对老子的研究,多专注于思想和哲学范畴,专门从书画艺术的角度作深入的专题研究,尚属首次,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因而,旭先生的壮举填补了老子研究的空白。当代及后世有识之士,都会感谢旭先生及吉堂先生的学术分享。
是为序。
戊戌中秋前一日于近吾且远居
作者系《书法报》主编,著名文化学者
旭宇先生为本篇文章题字
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 常德不离
——艺术家要谦虚一点
旭宇口述 郗吉堂整理撰文
作为艺术家,我们觉得应该谦虚谨慎。
这么说是因为现在的艺术家,在市场的诱惑下,在利益的诱惑下,大多忘了老祖宗的话,君子之德少了,君子之风淡了,君子之道不走了,是人皆争雄,而不肯守其雌了。争雄弃雌,可示人处似是在组建自己的人脉,架构自己的社会影响,但做法是商人之术,手段是“王婆卖瓜”。
从艺自然该有从艺的特点,但孔子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艺就像入仕有为官之道,经商有为商之道一样,不可远道。不守道,是走黑路,远离道,是弯路,为艺者不可不知。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常德不离”(《老子》第二十八章)这是社会之道,天下大道,更是艺者为艺之道。什么意思?就是说为人立身处事,先要把定自己,把准自己,知己长处,也要知己短处,知己可昭示众人之处,也要知己不能应对众人之处。唯能正视短板,柔软身段,柔弱心态,才能永葆强大。以柔弱示天下,不是虚伪,是无损他人之心,无害他人之意。老子说,这就是“常德”,就是“常德不离”。人有德,有常德,而且又是“常德不离”,这就是得道之人,是最强大的人。如此君子,社会大众,各色人物中都有。人们真正服气的,是人的谦虚谨慎。一个艺术家,一个书画家,要想被社会认同,长久地被社会关注,被社会大众喜欢,也被艺术领域、书画领域的同行同道肯定,在行业内站住脚,被广大观者支持,就应该勤于修心炼性,学会谦虚谨慎。
宋拓东汉夏承碑局部
以退为进,以恬淡为上。不唬人,不趾高气扬。丢掉自负,丢掉老子天下第一的丑陋心态和毛病。待人以诚,待人以信,待人以实,这样才能成就大美、至美。古有“挠挠者易折”的话,那是挠挠者孤独、单一,没有社会支持。置身于社会大众之中,挠挠者是不容易被折断的。因为有大众的支持,反而会受益很多。老子说,最高级别的善就像水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归之为海。海就是水的家,在最低处。人要伟大,也要从高处流向低处,流向社会低处,流到人民中间。所以我们常想也常说,艺术家要做人民的儿子,书画家要做人民的儿子,这才是人间正道,是艺者走向最后成功的求艺之道。
现在有些从艺者,老认为自己技术很高。这样的人实际上有很大的缺陷,单有这样的心态,就说明他这个人在文化上不咋的,不可长久。艺术,从本质上讲,是与文化一体,不分伯仲。没有文化做根基、做底蕴的艺术,谁曾见过?在中国大地上的艺术,都要有中国文化元素,要广泛,要深厚。中国文化元素决不是街头现在流行的扭扭腰、踢踢腿。真正的中国文化元素最深的根,就在老庄的著作中,在孔孟的著作中,在佛祖的说法中。流行音乐能否长久,流行画风、书风能否长久,就看它们各自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什么。让我不能忘记的是,1980年代后期,西方文艺思潮一古脑儿狂卷中国大地,小说创作中“意识流”写法很有劲头,大有颠覆民族文化传统与艺术思维的阵势,只是此景不长,文坛在经过数年尴尬之后,终于回归本土。所有的中国艺术,为中国民众、社会受用的艺术,都是这样。这里有我们的根,是我们宿命的海。艺术要尊重容纳这个根的大地,艺术家,包括书画家,要尊重这个包容我们,净化着我们的海。对这一切,要感恩,要敬畏。从艺术家方面讲,从一开始就应该如此。这是一种美德,自然美德,总是处于吐故纳新中,像水一样总是向下流动。在这方面,我们要多向古人,也向当代人学习,要做有知识、有文化的艺术家,胜而不骄,才能走得更远,成为大家。
学识要不断扩充,切忌头衔很大。
老子之道是符合自然法则的大道。鲧治水逆自然法则,结果失败。禹治水,顺应自然法则,从而成功。1958年的大跃进,有很多人为的东西,但不可久。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老子之说,自然之道。作为艺术,亦然。
旭宇先生书法作品
前 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重要典籍,其所广泛涉及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民生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及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把握,及在这种把握中所运用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后来成为民族精神架构中的重要存在。而《老子》关于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的认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早的关于人类命运思考的重要成果。
《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它结合自然、社会等审美对象而从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展开对美与审美的探讨与把握,精湛且深刻,实乃人类人文存在的重要认识,基本上确定了中华民族运用美来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中国的书学、画学、诗学,在审美取向及艺术品鉴上,都接受了《老子》的思想与原则,从而展现了东方形式的美韵与风采,不同于西方。
《老子与书画》的写作,缘起是读《老子》而觉得于学习,创作,乃至人生释惑,有启发,有助益,有提高。后举烛探隐,似有所悟,遂集腋成篇。故而本书之写作,不为释义《老子》,只是感悟《老子》。是由《老子》而生发开去,再对诸对象作审美观照。至于会否“歧路寻羊”,则不得而知。唯愿日后诸君有读到此书者,不吝赐教。
《老子》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经典,它那厚重的内容,精辟的卓见,令人类永远瞻望,永远清醒。本书作者之一的旭宇从20世纪60年代即读《老子》,今年近八旬,仍手不释卷,以取《老子》之清思,来修身悟道,来指导创作。人欲自觉做到知行合一固然不易,但把艺术视作修身、悟性、参道、养德之举,则令人一生受益。
《老子》是昆仑山,是长江,黄河,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我们若可作东奔大海的滚滚洪流中的一片飞沫,那切勿忘记东去中再西向回首,望一望我们的源头。
人老当读经。何也?使人知何处来,又归何处去。
旭宇
旭宇,号白阳,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画家。1939年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诗词协会荣誉会长、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书法)获得者。其先以诗名世,继又以书法为天下知,八十高龄后又以文人山水画立于当代。他集诗、书、画于一身,获得诸多荣誉。但其始终以草根、终生一学子自居,学习前贤,激励自我,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