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七部门力推乡村美育:不止于艺术,更是审美育人
更新时间:2025-09-26 10:07 浏览量: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将“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工作”列为重点任务,为乡村美育发展划定清晰方向。这一部署与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形成政策合力,推动乡村美育从“资源补给”迈向“提质发展”的新阶段。
一、美育的核心内涵:不止于艺术,更是审美育人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人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核心在于提升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 。其范畴远超美术、音乐等单一艺术技能教学,既涵盖对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的鉴赏,也包括对自然肌理、乡土文化、劳动场景等生活之美的感知,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政策所强调,美育的本质是通过审美实践滋养精神世界,而非追求专业化的艺术炫技 。
二、美育的政策定位与核心作用
(一)政策明确的育人价值导向
七部门方案明确提出,乡村美育需“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则进一步指出其核心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这一定位决定了乡村美育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实现教育公平、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抓手。
(二)三大核心作用
1. 健全人格,滋养精神:政策强调美育需“提升乡村师生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与文化之美,丰富情感世界,减少因资源差异导致的“精神贫瘠”,塑造完整人格。例如通过非遗技艺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耐心与专注力,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
2. 扎根乡土,传承文化:方案要求将本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与教育,乡村美育正是连接学生与乡土的纽带。通过挖掘剪纸、竹编、民歌等地方资源,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理解家乡文化基因,增强归属感,避免“乡村文化失根”。
3. 融合五育,协同育人:政策明确要求“加强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美育作为纽带,能让德育更具感染力、智育更显创造性、劳动教育更含价值感。如篾工技艺课程既传授劳动技能(劳动教育),又培养空间思维(智育),更传递工匠精神(德育),实现“五育”协同发力。
三、乡村美育的发展路径:政策要求与实践落地
(一)资源供给:构建“线上+线下+双向交流”保障体系
- 优质资源共享:落实“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要求,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数字载体,推动城市优质美育课堂、博物馆线上展览等资源向乡村流动;同时拓展乡村本土实践课堂,利用田野、古村落、非遗工坊等自然与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美育场景 。例如云南昭通学院组织84名师生赴边境乡村开展美育帮扶,直接补充师资与课程资源。
- 双向交流机制:建立高校与乡村学校“手拉手”帮扶机制,推动高校艺术社团与乡村学校双向交流,组织“美育名师进乡村、乡村学生进城市艺术馆”等活动,实现资源互补共生 。七部门方案更明确支持高校师生到乡村开展文艺创作、普及等服务,激活外部资源活力。
(二)实践推进:聚焦“活动搭建+课程融合”两大抓手
- 搭建展示平台:按政策要求,多形式搭建乡村学生专场展演平台,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文化广场等场所开展个性化艺术展示,同时在各级艺术展演中为乡村学生预留展示机会,满足其艺术表达需求 。湖北襄阳明确要求中小学成立合唱、绘画等艺术社团,为学生提供常态化实践载体。
- 深化五育融合:将美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与乡土实践,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点开展主题创作,把传统武术与音乐结合、农耕知识与美术结合,让美育接地气、有活力。教育部更将美育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以评价倒逼融合落地。
(三)长效支撑:完善“机制+人才”保障体系
- 健全工作机制:构建“省域指导、市域统筹、县域实施”的三级保障机制,推动县域内优秀美育教师流动授课、优质资源共享,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各级部门需按职责分工统筹协调,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合力。
- 强化人才培养:实施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项目,加强美育专兼职教师培训——对专职教师侧重专业素养提升,对兼职教师强化美育意识与学科融合能力;同时建立“乡土文化能人人才库”,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担任校外导师,夯实本土人才基础 。
结语
乡村美育的发展,既是响应七部门“文艺赋美乡村”的政策号召,也是守护乡村文化根脉、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从资源共享到人才培育,从课堂融合到实践展示,唯有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因地制宜、共建共享”的具体行动,才能让乡村学生真正在美育浸润中感知美好、健全人格,让乡村文化在审美传承中焕发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