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透视,我还能搞艺术吗?
更新时间:2025-09-26 11:31 浏览量:2
⭐️
不然你都接收不到文景的精彩推送了
1886年,英国随军医生威廉·安德森(William Anderson)教授在为大英博物馆编纂图录时,这样总结汉代画像石的风格特点:
“
等距透视。极少案例显示出该艺术形式处于线性透视的初级理念阶段。……但即便是在这些例子中,画中的线条仍然基本上是平行的,灭点的位置也是错误的,对距离的描绘反映出艺术家缺乏对现实世界的透彻观察。
山东嘉祥武氏祠楼阁人物车骑画像拓片,东汉晚期
这种观点背后,是一套西方经典的艺术进化论:世界各地的艺术有着共同的发展模式,从平面的二维图像到栩栩如生的三维表现,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才是艺术应当追求的“高级阶段”。
对拉斐尔《雅典学院》的透视学分析
而我们如今早已知道,中国古代绘画中看似“原始”的空间描绘方法并非出于无知,而是具有特殊目的的主动选择。与其根据空间表现对作品做出价值判断,不如认为对空间的不同表现方式反映了不同的艺术目的、意图和趣味。
巫鸿《“空间”的美术史》正是从这里切入——通过“空间”概念,重新理解艺术。
《“空间”的美术史》,巫鸿 著
以“空间”为方法看懂中国艺术
深入浅出地拆解绘画、器物、墓葬的内涵
中国古代绘画多采用非线性透视的空间表现方法,包括:
01 使用“重屏”实现减缩的效果和错视的目的
(传)周文矩,《重屏会棋图》,绢本设色,明摹本
弗利尔美术馆藏
02 通过并置两个“正反图像”来表现空间的深度
“孝子棺”王琳故事画像拓片,北魏
纳尔逊 – 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所以说,就算不懂透视,艺术家仍然可以用各种巧妙的方法来在绘画中营造空间感。
然而,“空间”远不止绘画中的“深度”那么简单。它还存在于建筑、雕塑、器物之中。与之相关的概念还包括“女性空间”“政治空间”“礼仪空间”等等。
朱三松,竹雕窥简图笔筒,明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因此,“空间”是作品自身的语言,是解读艺术的核心要素。
空间与图像:
不可僭越的“女性空间”
这幅来自武梁祠的“楚昭贞姜”画像,描绘了一位烈女生命最后的时刻:楚昭王的夫人贞姜因洪水被困,但因前来营救的使者没有携带楚昭王约定的符节而拒绝离开,最终溺水而死。
这幅看似平面的画像,通过简单的两根立柱与人物排布,划出了建筑外部、内部和后部三个空间。
使者赶来救援,却被拦在门外,只能由一名侍女向贞姜传话。贞姜身后的另外两名侍女似乎在急切地劝主人逃命,而贞姜本人不为所动,坐在室内没有一丝慌乱。
无需语言的解释,端坐于建筑内部中央的贞姜处于一个具有明显道德含义的“女性空间”,这个空间本身便传递出“男女授受不亲”的儒家思想原则,而且强调了贞姜修身律己、不可动摇的节操。
空间与器物:
不便于饮酒的“中华第一爵”
爵是一种古老的酒器,这件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铜爵来自夏代,被誉为“中华第一爵”。
乳钉纹铜爵,夏代晚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A1AA1A / Wikimedia Commons
这件铜爵器型优雅,然而我们可以想象,用它来饮酒恐怕并不方便。
它的腰部短而细,说明它的内部空间——作为酒器的本质部分——被压缩到极限。而它的非本质部分,包括细长的流、尖锐的尾和纤细的三足则被夸张到极致,形成了与外部空间的复杂互动。并且,设计者对流、尾、足这三部分的夸张是沿着二维方向展开的:流和尾向两端延伸,三只足也不是以120度角的间隔平衡分布的。这样做的结果是,这件爵复杂而优雅的外观只有从全侧面的角度才能被完整看到,从前后观看则消失殆尽。
左:铜爵的侧面
右:翻车鱼的侧面
左:铜爵的正面
右:翻车鱼的正面
用这件造型夸张的爵饮酒,动作也必须夸张。想象一下,你必须一手擎着爵侧面的鋬,另一手扶着爵口上的柱,把细长的流对准口部——饮酒者的动作和姿势延伸着铜爵对空间的界定。因此,“中华第一爵”的“空间”——包括其复杂的外轮廓、压缩的容积,以及三维向二维的转化——反映了它作为礼器的功能。
空间与“总体艺术”:
方便灵魂出游的墓葬设计
这座豪华地下宫殿的主人,是生活于2000多年前的中山靖王刘胜。
满城1号墓复原图
一条长20余米的甬道通向隐藏在山内的墓室。墓内门道两侧设有一对狭长的耳室,之后是中室和棺室。中室规模十分宏大,模拟着现实中的“客厅”。这间“客厅”中央有两个覆有帷帐的座位,座前摆放着饮食器具和陶俑,如同正在等待着刘胜夫妇前来享用美食与美酒。
“客厅”之后是如“卧房”一般的棺室,刘胜的遗体就被安置在那里。然而,墓主人显然不愿永远在这“一室一厅”中安睡,墓葬入口的耳室、中室的座位之前,以及座位和棺室之间都停放着车马。车马的方向都朝着墓葬的入口,仿佛等待着主人启程外出。
满城1号墓车马位置与运动方向示意图
这座墓葬的空间设计暗示着,对于刘胜而言,死亡并非万事皆休,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生活的起点。他的灵魂也并不永远封闭于墓葬之中,而是可以自由地往来于生前与死后的家。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空间”是艺术的“底层逻辑”。绘画、雕塑、器物、建筑……一切艺术形式,都可以在“空间”中找到共同语言。而我们,也可以透过“空间”,找到重新观看、理解艺术的新视角。
“空间”的美术史
[美]巫鸿 著
⚪ 著名美术史家巫鸿力作,系统阐释“空间”概念与方法
⚪ 打破古今中外的界限,以“空间”重写艺术史
⚪ 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沉浸式“艺术公开课”阅读体验
⚪ 精装设计,学术与美感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