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什业图刺绣:从王府走向民间的艺术瑰宝
更新时间:2025-09-25 16:17 浏览量:2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图什业图刺绣)是兴安盟科右中旗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起源于科右中旗的图什业图王府的蒙古族刺绣,如今已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在绣娘们一针一线中展示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技艺传承,并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链,带动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
正在刺绣的“草原绣娘”
牧羊女变身“绣娘”
绣架旁,娜仁吉如嘎的指尖轻牵一根细线,针尖在绣面上游走如飞,一朵牡丹逐渐绽开。科右中旗刺绣多以艳丽的花卉为主题,牡丹就是娜仁吉如嘎最常绣的样式。细如发丝的绣线在她手中似乎拥有着无穷的生命力。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娜仁吉如嘎勾勒着一幅幅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作品。
娜仁吉如嘎是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南腰艾里嘎查的牧民,也是一名技术娴熟的“绣娘”。她家的平房小院里,堆满她的刺绣工具和作品。她告诉记者,当地的蒙古族姑娘从小就要跟长辈学习缝纫和刺绣,她小时候就是跟着奶奶和妈妈学的手艺。
在科右中旗牧民的生活中,刺绣是一门平常的技能,一家人的衣服靠家庭主妇一针一线来缝制,娜仁吉如嘎没有想到,有一天这门手艺还能成为家庭的经济来源之一。2021年,娜仁吉如嘎参加了旗里举办的刺绣培训班,成为一级绣工,从那以后她开始接订单,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如今,娜仁吉如嘎依旧放牧种地。放羊时候带上针线绣花,仍是她最惬意的劳作方式。在科右中旗,像娜仁吉如嘎这样的绣娘还有很多。她们手中的针线,传承着当地蒙古族刺绣的悠久历史和厚重底蕴,也搭建着新时代的致富之路。
工作中的娜仁吉如嘎
草原瑰宝焕新颜
坐落在代钦塔拉草原上的图什业图王府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如今是科右中旗著名的旅游景点。从这里起源的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图什业图刺绣)久负盛名,成为研究传统民族图案艺术、工艺美术、服饰文化以及科尔沁民风民俗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
讲解员告诉记者,1890年被称为“草原紫禁城”的图什业图亲王府竣工。从此,图什业图刺绣逐渐通过王府的专职绣女世代传承。历史上,图什业图刺绣制品曾作为贡品呈奉清廷,并作为馈赠品流转于科尔沁部10旗王公贵族之间。民国以后,图什业图刺绣逐渐流传至民间。
图什业图刺绣的图案题材多取自日常生活和大自然,如花卉、草木、五畜及传统的回纹、云纹等吉祥纹饰。刺绣制品则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如服装、鞋、靴、荷包、烟口袋、鞋垫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绣艺品样,有9大类40多种针法,除平针绣、盘绣、乱针绣等针法外,还有双面绣、双面三异绣等独特的表现形式。
色彩明艳、风格独特的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图什业图刺绣),与汉、满、藏等民族刺绣技艺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2009年,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图什业图刺绣)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娜仁吉如嘎绣制的科尔沁靴子
飞针走线绣华章
9月初,由科右中旗文旅局主办的一场传统技艺与创新实践培训班开班了。40多名学员向来自北京的设计师虚心学习,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创意碰撞就此上演。为期5天的培训,帮学员们开拓视野,打开思路,让他们对家乡的传统技艺有了新认识。
这样的培训班在科右中旗经常举办。作为“全国文化先进旗”与“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科右中旗拥有5项国家级、21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及大量传承人资源。近年来,科右中旗非遗保护工作确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2010年,举办过四期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培训班,培养60余名传承人,使这一技艺在一定范围内传承、发展。
2016年以来,科右中旗加快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在全旗173个嘎查集中举办刺绣培训班,累计培训绣工2.1万人次,共计带动2.6万人从事刺绣产业,如今已发展了51个刺绣产业嘎查(村),进一步实现蒙古族刺绣产业双效双赢。
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科右中旗蒙古族产业推进组组长、蒙古族刺绣大师白晶莹是科右中旗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出生于牧民家庭的白晶莹,少年时期就跟随母亲和外婆学习刺绣。刺绣于她而言不仅是从小练就的技艺,更是扎根于心的情怀。
2016年,白晶莹成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贫计划”的推动者,在她的努力下,近年来,科右中旗平均每年培训2000人,共带动数百人固定就业,数千名一级绣工实现灵活就业。2021年,白晶莹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2019年,科右中旗举办万人刺绣培训大会,创造“规模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技艺展演”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近年来,科右中旗相继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手工刺绣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传承保护基地”。2022年,“兴安草原绣娘”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区级劳务品牌荣誉,成为当地就业的“金字招牌”。
一针一线,一丝一缕,从非遗“老手艺”到致富新产业,再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新名片,图什业图刺绣依旧生机勃勃。如今,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加入“草原绣娘”的大集体,“绣”出美好生活,“绣”出科右中旗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进步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