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数学知识可用于艺术创作?聊聊“科学与艺术的N种可能”
更新时间:2025-09-26 16:05 浏览量:2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科学是探索世界的语言,艺术是表达情感的诗歌,两种人类智慧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知乎与北京科协联合发起“科学与艺术的N种可能”特别创作活动。
活动海报。主办方供图
现代建筑设计常常借鉴双曲几何的灵感,达·芬奇的人物画像采用了黄金分割比例,巴赫的曲谱结构巧妙嵌入了莫比乌斯带的几何形状……在人类创造的历史中,科学与艺术一路同行。在此次创作活动中,“哪些数学知识可以用于艺术创作当中”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知乎答主“艺少不精”以慕尼黑奥林匹克场馆为例,其棚顶如同一连串波浪,即运用到数学中的“极小曲面”原理。答主王赟(Maigo)则提到一个“好玩”的实验——“8比特音乐”:在Linux等操作系统上,有一个设备/dev/dsp,向它打印的数据,会被当成8位无符号的位移,以8000 Hz的采样率来驱动扬声器,“如果能巧妙地设计出一个字节流,就能听到奇妙的音乐”。
圣母百花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标志性作品。知乎答主李叶表示,布鲁内莱斯基为了解决教堂的穹顶建造问题,发明了线性透视法。而此后,这个建筑难题引发了艺术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马萨乔在吸取了透视法的经验后,画出了艺术史上第一幅严格按照透视法创作的绘画《圣三位一体》。
对于“科学与艺术能给对方带来什么”这一话题,答主“海客谈瀛洲”以《盗梦空间》为例,阐释了艺术作品如何以独特视角探索科技与意识的复杂关系,为未来科学研究提供灵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