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鱼为镜——王文生自然灵性与生命哲思的艺术表达
更新时间:2025-09-26 18:28 浏览量:2
在艺术的天地里,总有一些创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与执着的热爱,为某类题材赋予全新的艺术生命。王文生便是如此,他与龙鱼结缘颇深,从童年与鱼儿嬉戏的美好时光,到以“有鱼居”为斋号、自嘲“渔人”的艺术坚守,龙鱼成为他艺术表达的核心代言人。
在他看来,龙鱼天然承载文化符号、形态美学与生命力量,其灵性更是自然生命感知力的体现,暗含个体生命与自然环境共生的深刻隐喻。以简洁的线条与色彩,在笔墨浓淡间传递生命的丰富性,暗藏对人与自然共生的思考,让龙鱼题材作品兼具文化深度与艺术感染力。
Interview Background
艺术家简介
王文生 Wang Wen Sheng
王文生,1963年出生,河南沁阳人,曾服役于广州海军部队;艺名王镡,自嘲渔人,斋号有鱼居。
毕业于华南文艺大学美术系绘画专业,师从著名画家李醒韬先生。在部队期间业余时间到艺术学院兼修学习,本科毕业于中央党校政法专业。
全国公安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公安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课题组专家,原广州青年研究会副会长、广州青年画院院长。
2004年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青少年宫优秀教师”称号。出席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艺术对话
Interview Q&A
您以龙鱼为核心创作题材,斋号“有鱼居”、自嘲“渔人”,这份执着令人印象深刻:
1.为何选择龙鱼作为艺术表达的“代言人”?在您眼中,龙鱼的灵性与自然生命的和谐之间,存在怎样的隐喻关系?
龙鱼作为艺术“代言人”的核心逻辑与生命隐喻
▲中国画《云水间》65×65cm
在中国画的艺术长河中,鱼类题材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于我而言,对鱼的描绘,尤其是龙鱼,早已成为一种深入灵魂的热爱,贯穿了我的生活与创作历程。
▲中国画《满魟鱼》180X97cm
儿时,我生活在河南农村,村边那条清澈的小河是我童年的乐园。每至雨季,河水盈满,清澈见底,无数小鱼在水中自在游弋。我常常与玩伴们在河中嬉戏,那时,我便被鱼群灵动的姿态深深吸引。我们还会各自牵一根水草比长短,那是童年里简单而纯粹的快乐。那些在河边的时光,不仅是我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更在我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鱼的灵动身影从此深植心底,成为我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
▲中国画《鱼韵》之一69X70cm
▲中国画《呱咕有鱼》86X93cm
鱼,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寓意。“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寄托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向往;鱼产籽繁多,又被赋予了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祈愿 。
从传统的年画到精美的瓷器,鱼的形象无处不在,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龙鱼,水中之尊、水中之美也。其形蜿蜒,其色瑰丽,其姿矫健,其神威武。游于水中,如龙之飞舞;其鳞如金,其睛如珠,其须如丝,其尾如扇。龙鱼之美,不仅在于其形,更在于其神。作为鱼类中的独特存在,气质华贵,更成为吉祥、尊贵的象征,深受百姓喜爱。
▲中国画《龙梦化作四海波》214x135cm
在中国画创作中,继承传统是根基。古人在鱼类题材的创作上,留下了诸多宝贵经验。工笔画注重线条的细腻与精准,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鱼的形态之美,每一片鳞片、每一根鱼鳍都栩栩如生;写意画则强调笔墨的韵味与意境,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妙境,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鱼的神韵,让观者在笔墨的挥洒间感受鱼的灵动与生机。我时常研习古人的技法与理念,听取前辈意见,观摩各类美术大展汲取其中的精华,为我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画《祥龙石韵》70x35cmx2
然而,继承传统并非一味模仿,创新与发展同样重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绘画材料与工具也日益丰富。我在保留传统笔墨韵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尝试新的表现形式与技法。
▲中国画《争上游》70.5X63.5cm
例如,《祥龙石韵》系列、《争上游》系列、《祥龙信步云水间》系列,都是以淡墨韵味呈现。
我二十几岁师承著名画家李醒韬先生在油画、水彩画学习上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作品创作在色彩运用上,大胆突破传统的设色方式,融入现代的色彩理念,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在构图上,借鉴中、西方绘画的构成原理,营造出新颖独特的画面效果,赋予鱼类题材作品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画《祥龙信步云水间》180X97cm
在我的龙鱼题材作品中,我力求通过笔墨传达出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的热爱。龙鱼的灵动与力量,通过简洁而富有张力的线条得以展现;水墨的浓淡变化,既表现出龙鱼的质感,又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龙鱼在水中畅游的自在与洒脱。每一次创作,都是我与龙鱼的对话,是我将内心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悟融入笔墨的过程。
▲中国画《远古的密码之一》43X47cm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盛赞我的作品空灵、清新、雅致,而且充满了时代张力;原广州画院院长方土先生如此评价我的龙鱼画:文生将自然之龙鱼的灵性酝酿于心间,应运于毫端;其画作清新隽永,雅俗共赏,不但寄托了他对人生心灵之审美意趣的追求,也抒发了他对生命与自然和谐的向往。
▲中国画《江河万里行》138X69cm
书画艺术界对我龙魚作品的认可与赞赏,百姓对我作品的喜欢,都是对我艺术创作之路上成绩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我希望通过一次次作品展览,能与更多的人分享我对中国画鱼类题材创作的思考与探索,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研究鱼性、鱼文化,不断探索中国画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用笔墨描绘出更加精彩的游鱼墨影。
▲中国画《龙之骨》133X65.5cm
广州曾经是全国最大、种类最多的花鸟鱼虫市场聚集地。地点在广州芳村花地湾大道,那里是吸引我N多次步足的地方。选择龙鱼作为艺术表达“代言人”,本质是其天然承载了文化符号、形态美学与生命力量的三重契合,成为连接人文情感与自然哲思的理想载体。
▲龙游自在(陈永锵题)
从艺术表达的适配性来看,龙鱼的独特性无可替代。其一,文化符号的共鸣性,龙鱼因外形酷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自带吉祥、尊贵的文化基因,既满足大众对“龙”的精神向往,又以真实生物形态消解了神话形象的距离感,让艺术表达兼具文化深度与现实触感。
其二,形态美学的可塑性,龙鱼流线型的躯体、色彩的渐变层次(如红龙的烈焰红、金龙的金属光泽),以及游动时的优雅姿态,为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素材,可具象写实,也可抽象提炼。
▲中国画《丰姿》98X98cm
而龙鱼的灵性与自然生命和谐的隐喻关系,核心在于“共生共振”。一方面,龙鱼的“灵性”并非虚构,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与饲养者的互动反应,本质是自然生命感知力的体现,艺术中对龙鱼灵性的刻画,实则是对“生命有灵”的尊重与放大。
另一方面,龙鱼作为淡水生态中的一环,其生存状态与水质、水温等环境要素紧密相连,艺术作品中展现的龙鱼,往往暗含“个体生命与自然环境共生”的隐喻——如同龙鱼需依托适宜的水域存活,人类与万物也需在平衡的自然生态中延续,这正是对“自然生命和谐”最生动的艺术诠释。
▲中国画《微风晴波》系列之二138X69cm
2.您曾提出“画思想、画心灵、画感觉”的创作理念,能否结合具体的龙鱼作品谈谈:如何用“最简洁的线条与色彩”传递生命的丰富性?比如笔墨浓淡间,是否暗藏您对“人与自然共生”的思考?
以简驭繁:龙鱼作品中生命丰富性与共生哲思的传递
▲中国画《微风摇晴波》系列之一138X69cm
“用简洁线条与色彩传递生命丰富性”,核心是在笔墨取舍间留存生命的“精气神”,而非复刻形态。以我的龙鱼小品《祥龙石韵》系列为例,画面未铺陈复杂水域背景,仅用几笔线条勾勒龙鱼躯体:首笔淡墨侧锋扫出脊背的流线弧度,暗合其游动时的动态张力;次笔浓墨短线点出胸鳍,似停似动间保留“刚欲摆尾又暂歇”的瞬间灵动感;末笔用淡墨轻勾唇部与焦墨点出眼睛,不画瞳孔却以留白凸显其警觉又从容的眼神——这几笔线条无一笔冗余,却让龙鱼“活”了起来,观者能透过线条感知其游弋的力量与生命的鲜活,这便是“以简线载丰韵”。
▲中国画《祥龙》90X98cm
色彩的简洁则在于“以少色表多意”。《祥龙信步云水间》系列,仅在鱼须、鱼鳍边缘晕染极淡的朱砂色,既非写实的红龙鳞,也非纯粹的水墨黑白,而是借这抹暖色暗示生命的温度。更关键的是笔墨浓淡间的“共生思考”:龙鱼躯体用淡墨,与背景的留白融为一体,似鱼游于无形之水;仅在鱼背处用稍浓墨色勾出鱼鳞,形成微妙对比——这处浓淡处理暗喻“个体与自然的交融”:淡墨是龙鱼融入自然的状态,浓墨是其作为独立生命的存在,二者相生相伴,恰如人类既属于自然,又以独立生命形态在自然中生长。
▲中国画《祥龙信步云水间》之三 138X70cm
这种处理并非刻意设计,而是“画感觉、画思想”的自然流露:水墨龙鱼作品显心性、见修为。当笔墨追随对龙鱼“游于水、融于境”的心灵感知时,线条与色彩便成了思想的载体。
▲中国画《柔波引我梦康河》138.7X69.5cm
看似简淡的笔墨,实则是将“人与自然共生”的思考,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无需直白画水、画水草,只需通过龙鱼与留白、浓墨与淡墨的关系,便让观者读懂“生命离不开自然,自然因生命而鲜活”的深层意涵,这正是“以简墨传哲思”的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