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是不是科学的艺术表达方式?
更新时间:2025-09-26 16:56 浏览量:2
科普不一定是科学的艺术化表达,但科学的艺术化表达是一种很不错的科普方式。
这个我有些体会。几年前,我与几位从事地学科研还有艺术工作的小伙伴们,曾经做过一些粗浅的尝试。在知乎 @灯塔计划 的资助下,将地球科学研究与装置艺术结合起来,举办了一个名为「海始于斯」的线下科学艺术展。
下面便简单介绍下几件代表性作品,我们希望用装置艺术的手段,将一部分真实的世界带到展馆。
我们在展厅中用1743根垂直悬挂的渔线,搭建了的一个实体的海洋装置,构成了一片被无数弦丝分割出的蓝色空间。
通过激光投影,光线与渔线交汇出流转变幻的光点,展示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面愈发频繁和强烈的起伏波动。
据统计,每年会有 1200 万吨塑料制品进入海洋,约有超过 50 万只动物,被渔线和渔网缠住而丧命。
于是,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现场交互式艺术装置,观众们可以亲自走进去,置身于随时会被海水吞噬的渔网中。
亲身体验塑料垃圾给海洋生物带来的窒息感,感受海平面波动给沿海居民们带来的压迫感。
从前,我们来自海洋;如今,我们依赖海洋;未来,难道我们要重返海洋?
随着海平面不断上升,我们极有可能以这样的方式回到一个满是塑料垃圾的海洋,因此作品起名——重返海洋。
2.发际线危机作品《发际线危机》,主体由10个并排放置的深渊柜构成,里面各悬有一个地球模型,并用游丝绳系住。
这些 3D 打印的地球模型各不相同,依次是不同海平面高度的地球:
从无水星球,到现今的海陆行星,再到只露出喜马拉雅山的水球。
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两段传说中对大洪水的描写:
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普天下所有的高山都被淹没了——《创世记》七章十九节到了第七天,洪水从被它屠戮的大地上消退,仿佛发际线在一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渐渐消失——美索不达米亚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
从太空看向地球,海洋与陆地间的脆弱边界就像地球的发际线;
从过去看向未来,地球的发际线正从一张惊恐的脸上加速退去;
现如今,气候变暖,海平面持续上升,全球近40%的人类将受到直接威胁,重建人与海洋之间新的平衡,刻不容缓。
作品《留白!留白!》,讲述的是冰川危机,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
正中央是一座由白色塑料泡沫制作的冰山。
其原型来自北极圈,正逐年缩小。
冰山的周围,环布有四座小型的冰川模型。
它们的底座是四块不同大小的深渊镜,外形模拟的是一滩冰川融水。
随着冰川体积的不断缩小,融水的面积逐渐变大,冰川下面的深渊也逐渐扩大。
逐渐缩小的冰川,无法覆盖逐渐扩大的深渊。
当你走近深渊,仿佛也在被深渊凝视。
预计在本世纪末,地球上的山岳冰川可能所剩无几。这些洁白的冰川,滋养了无数生灵,也包括数十亿人类。
除了冰川,地球上还有海洋、沙漠、湿地、森林、草原等等,地球上任何一个生态单元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正是它们之间的紧密协作,才创造出宜居的地球。
毁灭任何一个,都是在制造隐形的深渊。
留白的含义,除了要留下白色冰川,不要留下白色垃圾以外。还有一层含义是:给地球留白。
减少人类活动的过分干预,还给大自然一些自愈的时间和空间。也为我们的后世子孙,多保留一些美好和舒适。
4.海洋心跳分割展厅的4段折线,展示了4组科学数据。
上面这段人工爆破震源的波形,来自海底深部构造探测实验,大容量的气枪常作为人工爆破震源,其能量足以穿透海水,到达海底数十公里之下的深处。
这是毁灭性大地震的振幅包络线,这些大地震能量极大,在水平和竖直方向均可造成财产和生命损失。2023年,全球发生6级以上地震130余次,共造成约64000人死亡,伤者不计其数。
这是一段体现南极洲质量变化曲线,数据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卫星观测数据表明,自2002年以来,南极洲地区的冰盖质量一直在减少。
这是一段体现海平面变化曲线,数据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飞行中心。卫星观测数据表明,在过去的30年间,全球海平面整体上升了100.5毫米以上。
医生们通过心脏听诊判断人类的健康,科学家采集海洋脉动诊断地球的健康。
这些曲线,都是海洋的心跳。
「海始于斯」展厅内,有七座三棱柱引人注目,它们穿插在不同的作品之间,其醒目的造型能引导观众的参观顺序,也记录了人类逐渐点亮幽暗深海的艰难历程。
三棱柱的主体,由透明的亚克力板拼接而成。
通过UV打印,展示了文字、波形和二维码等信息。
二维码的内容,记录了历代海洋科学家们探索海洋的艰辛历程。
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程度,远比想象中的还要低。
迄今为止,人类对全球海底地形的探测程度,仅仅达到24.9%。
亲身去过深海的人,甚至比去过太空的人还要少得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科学研究需要一代代人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地探索。
水深之处,需掌明灯。三棱柱的设计灵感,来自三棱镜。
阳光穿过三棱镜会色散为七色光,由此交织出多彩的世界。
展厅内三棱柱架起的信息森林,正是记录了人类逐渐点亮幽暗深海的艰难历程。
展厅门口,矗立有一座6米高的方尖碑。
方尖碑是古代文明崇拜自然的标志。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
黑色方尖碑也被沉入海底,成为沉沦往事。
海洋深处远非寂静,那里充满了各种声音,从海洋生物们的低吟到海底的震颤,再到人类活动带来的噪音,比如船只的轰鸣和声呐持续的滴答声。
这些声音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海洋的声音景观,简称「海洋声景」。
这种声景能够反映出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在光线稀少的深海环境中,声音对于海洋动物们来说至关重要。它们依靠声音进行交流、觅食和导航。
比如,须鲸会用一种被称为「鲸歌」的声音进行沟通,而且不用群体的鲸歌还有所不同,有点像人类的方言。
如图展示了东北太平洋中长须鲸的鲸歌,以及通过声音可视化技术呈现的粒子形象。
随着海洋运输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中的噪音也不断增加。这些人为噪音对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来说是一种干扰,让他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艰难。
我们将地震仪采集的鲸鱼吟唱声音,进行视觉可视化编程和粒子化交互艺术处理,将鲸鱼的声音转化为图像。
这种跨越感官的独特视角,有助于人类思考以何种姿态聆听和理解共生世界。
什么是「深海明灯」?更多详细的文字和视频介绍,可参考我们在 @深海明灯 下面发布的内容。
相关的成果,已在第九届青年地学论坛、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以海报的形式展出,并受邀在学术期刊 iScience 上发表了文章。
通过现场的反馈来看,科学的艺术化表达确实是一种很不错的科普方式。
这个展览,你可以理解为用艺术形式表达科学概念,也可以理解为用科学数据拓展艺术语言。
这种沉浸式的科学表达和传播,增加了大家对于深海体验的维度,从感官体验到情感体验到价值体验,有可能重塑向公众传达现代环境挑战的方式,希望可以促进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地球与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