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与艺术的千年对话——陶瓷印
更新时间:2025-09-26 18:48 浏览量:1
泥土与艺术的千年对话——陶瓷印
陶瓷印,一种以陶土或瓷土为材料,经雕刻、烧制而成的印章艺术,近年来在国内篆刻界掀起热潮。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更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焕发新生。
据考古研究,陶瓷印是中国印章艺术的“始祖”。在金属、玉石印章出现之前,古人以陶土为载体,在泥坯上刻画印记,形成“印匋”或“封泥”。这些原始印记经墨拓后呈现陶质肌理,保留了汉字书写与印章钤盖的最初形态。
印章材质的发展遵循“陶→金→玉→石”的序列,而陶瓷作为软硬适中的可塑性材料,兼具艺术表现力与实用性。宋代已出现施釉彩的瓷印,明代文献《印章集说》更明确记载“瓷印”的存在。
陶瓷印的复兴并非复古,从制坯、塑钮到刻印、烧制,创作者可全程参与,实现“印体、印钮、印面”的一体化设计,突破石印依赖专业分工的局限。陶土可通过调配、烧制呈现不同质感(如白瓷的“类玉类雪”、青花的釉色之美),赋予印面独特的肌理与色彩。叶腊石作为篆刻主流材料面临资源枯竭风险,陶瓷印的复兴为艺术传承提供了环保、可再生的路径。
陶瓷印的崛起,标志着篆刻艺术正迈向“第三时代”(继青铜、石章之后)。它既是对传统的回溯,又是对创新的探索,陶瓷与汉字同为中华文明象征,陶瓷印的复兴彰显了民族艺术的当代活力;材质、刀法、审美标准的革新,可能催生新的流派风格;近些年“全国首届陶瓷印大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等国家级展览的举办,推动这一艺术形式走向公众。
陶瓷印的探索,是以泥土为载体,串联起中国印章史、陶瓷史与篆刻史,更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当代艺术语言。这两天超越学堂书法教育群在搜集篆刻的资料,刚好遇到青年夜校尤帅也在带着学员体验陶瓷印,于是我们把从古到今的陶瓷印找出来一些分享出来。今天的作品来自当代陶瓷印公众号,希望对大家的交流、学习有一定的借鉴。对于资料分享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们。
下边欣赏当代篆刻名家陶瓷印作品
当下之迹 18.5cm×18.5cm/2025年
与云朝暮18.6cm×18.7cm/2025年
予本溪山之人(附原印)3.8cm×3.8cm/2024年
日日烟霞看不足 16.5cm×15.9cm
入蜀记(附原印)9.7cm×9.5cm/2023年
白云堪卧(附原印)4.6cm×4.6cm/2024年
白云堪卧 19.6cm×19.3cm/2025年
巴山夜雨(附原印)8cm×8cm/2023年
日看云气夜看书 18cm×18.4cm/2025年
当下之迹(附墨拓)11.2cm×11.2cm/2025年
二、魏元祥陶瓷印作品选
德不孤(附墨拓)
材质 |陶 烧制及温度 |电窑780℃ 印泥 |镜面朱砂印泥 创作时间 |二〇二〇年
三人行必有我师(附墨拓) 创作时间 |二〇二〇年
长毋相忘 创作时间 |二〇二〇年
布衣饭菜可乐终身(附墨拓) 创作时间 |二〇二〇年
平安 创作时间 |二〇二〇年
默如雷(附墨拓) 创作时间 |二〇二〇年
长毋相忘
默如雷(附墨拓)
长毋相忘
看山寻月兀自行(附墨拓)
三、蔡大礼陶瓷印作品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附原印)
永世不败(附墨拓)
山河无恙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附墨拓)
狂心未歇
放刀直干
五灯会元
今月也曾照古人(附原印)
合十写真经
任我天真(附原印)
四、于明诠陶瓷印作品选
单衣试酒(附墨拓)
又老又瘦的西风(附封泥)
一三五我是一尾鱼二四六我是两尾鱼(附边款)
玉堂春
书法史就是书法家的心灵史(附封泥)
黄金台
展览体(附边款)
增盛堂
八声甘州(附边款)
逍遥(肖形)
五、王东声陶瓷印作品选
怕火花的不是好铁匠
如恒河所有沙
一时明白起来
无眼界(附封泥)
金风玉露一相逢
有道者不处
曾是洛阳花下客(附封泥)
中年心事浓如酒
醉里真如
2019年8月7日 河南鲁山
绝望自喜
进大山
关机即是深山
纸上千秋
日喜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