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侏罗纪时代的土带回家,做成了与时间对话的艺术品
更新时间:2025-09-26 19:04 浏览量:1
ARTIST
Information
Exihbition
ARTIST
◎小新jo
"把侏罗纪时期的土壤做成作品呈现出来的时候,有时间交叠的感觉,感觉跟那个时代的自然物对话了。"
SAID
by JO
01)
ARTIST
INTRODUCTION
艺术家介绍
INTRODUCTION
小新jo ,不土陶室nolow house主理人, 和陶室一起藏匿于市郊的陶作者;坚守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摸泥八载,为徒二稔,闭门三秋,窥得门槛一二三。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成为对时间的另一种注解,亦期望与他们相遇的人们,无论喜好,在这样的注解里留下感动与包容。
这位陶艺家的故事,就像她手中的泥土,经历了从塑形到烧制的蜕变。从上海回到厦门,对她来说,与其说是被迫的“回归”,不如说是人生轨道的一次新调整。她选择在故乡扎根,将陶艺变成了自己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她看待创作的方式很特别,不追求“快”,反而喜欢“慢”和“弯路”。她认为,创作中那些看似无用的尝试和失败,恰恰是让作品变得鲜活、独一无二的宝藏。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心态,让她在陶艺这条路上走得更广阔。
02)
INERVIEW
VIDEO
艺术家访谈视频
03)
ARTIST
INTERVIEW
艺术家访谈
R:
从上海回到厦门,这个选择对你而言更像是一种“回归”,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在厦门扎根,并与陶艺为伴?
家庭原因的变故,回归到厦门。与其说是回归,其实更像是一种强迫性返回。刚开始或许是无奈与赌气。但并非一件坏事,在人生的轨迹推动下。回到父母的身边,故乡里。在这条纽带上。向树一样继续扎根,会把根系向下继续深,但枝蔓也还是会向外界蔓延。而陶艺则是我现在善用的表达方式。
R:
你认为在陶艺手作这条路的探索与成长,跟别人的发展路径有什么比较特别的吗?
在创作上,创作者的路径都是相似的,对于我欣赏的好的创作者的了解,除了技法上的应用,对材料的熟悉程度以外,还有就是自己独立且持续的审美态度。在生活和经验上可以不断挖掘出新的内容,持续的向下走下去。陶艺的过程有些地方会非常的枯燥与无趣,比如不断地做试验/重复的失败等等。但对于我而言,不停的尝试/发散的思维,这些意外,以及不做重复的作品。不确定性以及尝试很有趣,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弯路,不如长直线来的见效快。但走弯路多尝试的过程,却可以让我的作品更鲜活更广阔。
R:
你说自己“窥得门槛一二”,这句话太谦虚了。在你看来,陶艺这门手艺真正的门槛是什么?你认为自己目前在门内还是门外?
门槛可能是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专心致志的学习与钻研。入门陶瓷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情。但是长久地去做把它摸摸透彻,理解他,包容他,共同的创作,这些都还有很多很多的路要走。所以我觉得自己目前还只能是一二。后面可能会有三四,但也远远不够。自己算是脚跨一点进去了吧~
R:
看到你工作室那么多好玩的手作,不愧是“陶艺玩家”,从一块泥巴到一件成品,你觉得哪个步骤最能让你有成就感?
陶瓷从采土到烧制结束。每个步骤都很重要也有趣。举个例子:上次去新疆玩的时候,大雨天冒着滑不溜秋的泥地,我去山边带了一块土回来。后面晒干磨成粉末。再制作成试片,烧制出来它光亮的样子,明白这是一个很棒的材料,那么那天那个艰难的采土行程有趣且值得。包括把侏罗纪时期的土壤做成作品呈现出来的时候,有时间交叠的感觉,感觉跟那个时代的自然物对话了,并且因为材料的稀缺性,弥足珍贵,就觉得很有成就感也很有趣。
R:
你的作品很有意思,是用一种“一本正经的玩笑”来表达你对市井生活的理解。能举个例子,具体说说你是怎么用作品来表现这些生活细节的吗?
市井生活算不上,可能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爱之刺这个系列,是一个由“魂器”这个雕塑衍生出来的器物系列。会以柔软略带锋芒的薄边器皿作为表现。朋友,家人,爱人;我们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偎,但生活中或许有争执有不同的观点、语言以及行为会刺痛到对方。
但因为爱,我选择靠近,我们选择不拔去爱人的刺,学会彼此靠近,包容;器皿也一样,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属于他们自我的灵魂,犹如我们相处的人们一样,在日常使用中,我们摸索着,尝试着,最后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度,长久的陪伴之意;器皿边缘的不规则与略带的锋芒,就是想提醒使用者,与人也好,与物作伴,都应慢下来静下心去感受。
R:
我看你社交平台上,经常带作品去旅行,足迹踏过荒山野岭和繁华闹市,这是你的一种生活方式?还是是寻找灵感,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生命?
算是闽南人骨子里的生活方式。去哪都想喝一口,放一会空。所以去树林里去海上去荒漠去户外都会带上茶具。一是想在自然里放空与感受。二,我的作品也来源于自然。自然赋予了我灵感,他们诞生于自然中,在出生后,也应该再回到自然之中,去感受他们自己。是一个我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也是一个他们与自然循环的链条。
R:
喝茶玩土、与动物互动,你的陶器与自然融为一体。特别是你给河畔的小生物们做的那些小居所,真的太棒了!你是怎么想到把陶艺和生态艺术结合起来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作为一个以陶瓷材料为主话语权的我创作一件作品放于自然之中,自然是否需要他的永恒。 关于陶瓷这个材料,它在烧制之后,是一个比较难以分解的产物。大量的工厂与工作室都有人不断的在产出被淘汰的陶瓷,他们成吨成吨的被遗弃在角落。难以都被回收利用。而在自然中。人类在土地上的营造行为:盖建筑体这些是否去考虑生态伦理之间的平衡,那么我想要让这个陶瓷作品在自然之中,可以慢慢瓦解。就像从地里长出的地包一样,它取之于自然回到自然。它去作为泥土的循环,生态的循环,犹如一个流动的环。也通过这个点让大家去思考与反思。去重建人与土地的身体性连接。
也为出没在自然中的大小动物,提供一个临时的隧道庇护所。将人类对自然的使用权主动让渡给其他物种(如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使其成为跨生命的共享庇护所。 最后交由时间的流逝,这装置回到泥土中,融为一体。我们取之于自然,回敬自然。
挑战:原先打算全部使用湿地公园的土壤进行创作,但到达湿地考察时发现湿地公园的原生土壤主要以石英砂为主,可塑性不强。于是改变方案使用湿地公园倒木下的红土以及上游的黑色粘土作为装饰性化妆土,再在基础粘土的比例中减少湿地公园原生粘土的配比。
原始设想是完全由我自己搭建的半巢穴半路面的建筑装置结构,实地考察后发现作品的落成地在一片火山岩上地质坚硬,不适合做地下巢穴,另外选址于下游河道边,并且在交流中发现,参与者因为职业都不相同,他们有观鸟的爱好者,也有自然教育践行者,也有医护人员,有生活在五源河周围十几年的住户。他们有着自己擅长的领域与观察,后来我们开放为小组创作,变为工作坊形式的创作体。更多元化的让参与者加入进来,也让这个作品的使用场景更加丰富。根据他们的视角去创作作品,最后把作品合在一起。
R:
看你有组织快闪、进村捏泥巴活动,居然还有手鼓跨界,这些接地气的活动除了推广陶艺,你还有其他别的什么想法?
其实也想带给大家不一样的陶艺的视角;想告诉对陶艺这个材料感兴趣的人,其实他不是只可以做器皿,还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而且它非常的多样多元化。只有想不到,至于做不做得到,就需要去尝试。而且也需要多去跨界,才会有新的东西产生~
R: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想做手作,追求自己的梦想。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
有想做的事情,就抓紧去尝试和动手,可以先花上一点时间去尝试,抓住行动力。陶瓷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材料。一种表达的语言。多学不同的语言与方式,人生真的会拓宽很多。有趣很多。
04)
BRAND
INFORMATION
其他信息
一抔泥土,一团火焰,便能将遥不可及的梦想揉捏成真。小新jo的经历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热爱,足以把平凡人生烧制成一件生趣盎然的作品。
别再犹豫,别再等待一个所谓的时机,先从手中小小的泥巴开始吧。因为你所有的热情、投入与坚持,最终都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变成你最强大的力量,雕刻出属于你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A handful of clay, a burst of flame—and a distant dream takes shape in your hands. Through Xiaoxin Jo's journey, we see how true passion can fire an ordinary life into a vibrant and extraordinary work of art.
RETRO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