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浅谈《摄影&
更新时间:2025-09-25 23:38 浏览量:1
编者按:
本文是根据9月23日朱剑老师讲座内容整理与总结而成。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9月23日下午,西安市摄影家协会摄影大讲堂内暖意融融,一场关于摄影本质与艺术边界的深度探讨在此启幕。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朱剑老师,以《浅谈摄影"实践与艺术"》为题开讲。近四十年的摄影生涯沉淀,让这场讲座既有理论的深度,更有实践的温度,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齐聚,讲堂内座无虚席,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着对影像艺术的热忱期待。
李孟秋 摄
讲座伊始,朱剑老师便将摄影艺术的根基锚定在"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他提出,家文化是人文摄影的精神源头,古人所言"成家立业",并非单纯指向家庭组建,更深层的意涵在于"成为行家"——唯有在摄影领域深耕不辍,练就扎实功底,方能真正"立业",让创作生命力永续。而这份对"家"的理解,更可层层延展:从男女构成的"家庭",到血脉相连的"家族""宗族",再到承载文化认同的"民族""国家",最终升华为"天下大同"的格局,恰如孔夫子所言"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便是人文摄影需传递的精神内核。
李孟秋 摄
谈及家文化的代表,朱剑老师特别提及陕西蓝田县的"四吕"——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四兄弟。北宋时期,四吕将学术研究、政治实践与道德修养融为一体,成为关学的重要支柱,其思想不仅塑造了关中地区的文化品格,更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关学创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正是将儒学的实践特质与道德追求相融合,彰显出关中大地厚重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思想活力。在朱剑老师看来,这些植根于"家"与"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一位人文摄影者必须深谙的"必修课"——唯有以家文化为基石,纪实摄影才能真正捕捉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民俗风情;唯有持续挖掘家国文化的深层内涵,影像作品才能拥有打动人心的深厚底蕴。
原诚义 摄
在近两个半小时的分享中,朱剑老师结合自身近年来的创作实践,深入阐释了对传统纪实摄影的独到见解。他强调,传统纪实摄影的本质是"穿越三维空间的图像再现",那些令人惊叹的影像,并非刻意设计或人工合成,而是自然界中"可遇不可求、稍纵即逝"的真实馈赠。他将摄影艺术的核心概括为"影像·穿越时空·超越三维",并明确指出:这种探索无关AI合成,亦非技术拼接,而是对宇宙间天相、地相、人相合一的自然法则的捕捉与呈现。
《哪咤闹海》朱剑 摄
为让听众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理念,朱剑老师以自己的系列作品为例——《太阳神》中光环与神像的交织、《银河系》里星辰运转的轨迹、《佛与神》中虚实相生的意境、《天选造物主》里蕴含的生命哲思、《生命与文化之起源》中传递的文明脉络,每一幅作品的立意与手法,都在无声诉说着"影像即自然真实"的创作信仰。他认为,摄影人眼中的世界,不应局限于肉眼可见的表象,更要感知那些隐藏在光影背后的"本相"——它们是宇宙万象的客观存在,是磁场、激情、智慧与善缘的源头,探索这份"真相"的过程,正是摄影艺术"其乐无穷、艺无止境"的魅力所在。
《太阳神》朱剑 摄
针对当下纪实摄影发展中的一些现象,朱剑老师提出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大众化"是纪实摄影的必然趋势,但大众化绝不等于对真实性的背离。如今,部分摄影者沉迷于设计摆拍、多底片合成,实则低估了大众对艺术真假的判断力;还有人盲目借鉴绘画领域的散点移位法、立体抽象等表现形式,将其生硬套用于纪实摄影,与纪实摄影"复制原形、再现真实"的属性背道而驰。
《和平鸽》朱剑 摄
在他看来,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座流动的"影像宝库",摄影人无需刻意雕琢,只需确立短、中、长期的创作命题,秉持"稀奇古怪特、虚实光影移"的题材定位与表现手法,以自身的灵性感知万象、以情性传递温度、以敏性捕捉瞬间,将采风所得沉淀打磨,便能在影像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靠近摄影艺术的真谛。他特别提到2019年北京国际摄影展览周"影像,穿越现实"的主题,认为这一主题的核心是探索更高维度的摄影艺术,而非对技术的滥用——真正的纪实摄影,应是对常态生活的真实记录,而摄影艺术则是对超越三维空间的"幻影真实"的捕捉,二者虽有边界,却共同指向对宇宙万象"本来模样"的揭示。
《佛》《送子观音》朱剑 摄
朱剑老师的分享,还融入了对科学与艺术跨界融合的思考。他引用科学实验中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当人观察一束光时,它呈现为"光";不观察时,它则以"光波"形态存在——以此类比三维空间影像的特性:我们所见的颜色,本质是光线刺激视觉感官产生的主观感受,并非完全的客观存在。这一观点也让他对数码时代的摄影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数码影像尚未达到人眼视觉的观像效果,不会后期制作,等同于摄影半残废。"
《阴阳八封》朱剑 摄
他以自己的作品《太阳神》为例,生动讲述了如何在后期中捕捉"隐藏的相"与"可见的像":通过取景器拍摄时,能隐约看到神像轮廓,但导入电脑后仅能看到光环;他借助光影魔术手调整白平衡,让神像与光环同时显现,再通过色彩平衡、加减补光等后期处理,最终完成这幅兼具视觉冲击力与文化内涵的作品。另一幅《盛世飞鸽》的创作同样充满"意外之喜"——拍摄夕阳下的青木川古镇时,并未察觉异样,可将照片导入电脑后,右上角竟浮现出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只"意外之鸽"为古镇的古建与现代建筑、山川与人文的和谐画面,增添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盛世寓意"。
《中国必胜》朱剑 摄
在朱剑老师眼中,摄影人不仅是影像的记录者,更应是宇宙规律的学习者——唯有了解宇宙光、波、量子缠绕、幻影、幻象等超越三维空间的现象,树立"穿越时空的宇宙观",才能在摄影艺术的探索中不迷失方向,真正把握影像的灵魂。
《盛世飞鸽》朱剑 摄
讲座接近尾声时,朱剑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理念:"观天地人相,取影像之魂,博古今文史,览巧合之像,摄中华文明,舍糟粕之影"。他认为,"影像,穿越时空"的终极意义,在于摄取超三维的真实影像,追溯宇宙的起源、银河系的形成、生命的进化与演变,以及万物万象相互依赖、制约、共存的关系。
《昭君出塞》朱剑 摄
他强调,摄影艺术的必由之路,是"用研究学术的方式做摄影":既要拥有"单幅拍绝片、系列图片补空白"的创作意识,也要具备"前穿后预"的全局思维,以镜头为笔,讲好本民族的故事。他展出的400幅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这些作品被分为《天相》《地相》《人相》《纪事》《幽默》《甲辰龙年百年一轮回》六部分,从天地自然的奥秘到人间烟火的温度,从历史瞬间的记录到生活趣味的捕捉,全方位展现了他对"三元影图"(天相、地相、人相)的探索成果,也印证了他"万念皆有相和像,真实存在于宇宙间"的创作执念。
《穿越战国长城雄姿》朱剑 摄
最后,朱剑老师还从文化对比的视角,解读了摄影艺术的精神内核。他指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自由与个性张扬,其人文理念深受基督教教义与"上帝信仰"影响,多持"当下与未来二世"的认知;而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利益与家庭责任,以儒释道思想为根基,秉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忧患意识,这种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对色彩的解读上——红色在中国象征美好吉祥,在西方却常与火、血关联;白色在中国多用于丧葬,在西方则代表圣洁。
《姜太公钓鱼》朱剑 摄
作为摄影人,朱剑老师认为自己更像一名"杂家":以真实的天相、地相、人相为素材,用天地人合的影像证明世间"相"与"像"的真实存在,将《阴阳八卦图》《造物主》《仙境》《送子娘娘》《天道》《昭君出塞》等承载着文化记忆与人文思考的影像故事呈现给大众。在他看来,摄影不仅是技术的实践,更是文化的传递、精神的探索——唯有不断实践、勇于创新,才能在摄影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让影像真正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载体,记录文明,传递真理。
《飞龙遨游宇宙间》 朱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