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本书,拆掉了我们和传统艺术之间的那堵墙
更新时间:2025-09-26 21:45 浏览量:1
中国书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甚至敬而远之。近日阅读的《中国书画艺术》(中英双语版)以其深入浅出的解读、通俗易懂的叙述和清晰明了的体例,成功打破了这一隔阂,让中国书画变得既“可敬”又“可亲”。
在AI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极大丰富的今天,如何迅速找到打开中国文化宝藏的钥匙,变得尤为重要。这本书如同一把打开中国书画宝藏的钥匙,书中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日常的书画实践,将审美观念、艺术表达方式融汇在“山水无言,花鸟有情,笔墨有意”的艺术作品中,让读者窥见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领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本书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人文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琦,他一直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多年坚持绘画实践,曾师从水彩画大师程及先生学习,在上海交通大学长期教授绘画辅修专业。正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他能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入手,拆解中国书画的历史、技法、风格和名家经典作品,从美育的角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中国书画的魅力。他在浩瀚的中国书画艺术宝库中,择其要者,编写成篇,不是高高在上地宣讲,而是犹如一个朋友一般,娓娓道来,悉心讲述。正如王琦所言,“书画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磨炼的艺术,需要学习者花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其技法,表现手段以及艺术理念。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和实践,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
本书有四大特色。一是系统梳理了中华书画艺术千年文脉,以“书法演进”与“丹青流变”双向并行,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科普读物。内容分为中国书法、中国画两篇,系统介绍了中国书画的发展历程和各大类书法、绘画艺术的技法特点和名家名作。特别是在中国书法部分,与其他书法著作不同,作者将不同书体分门别类,阐述发展历程和各自特色,可谓格物致知,条理分明。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深入浅出”的解读策略和细致入微的讲述方法。例如在介绍不同书体的笔法时,从点、横、竖、撇、捺分别选用“例字”说明,可见作者之良苦用心。作者并未因追求通俗性而牺牲学术深度,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艺术理论转化为平实的语言。
其二,本书还突出了数字出版特色,每章设有教学视频和拓展知识的二维码,实现了“纸本阅读+数字体验”的融合,帮助读者直观感受书画艺术的魅力。
其三,本书是一本科普双语读物,邀请专业译者合著,以轻松易读的方式将深奥的中国书画和专业术语介绍给英语读者,同时在排版上采用并置方式,双语互鉴,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体验。书中中国书画作品的英文表达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延续了作者上一本书《程及艺术研究》的风格,精心设计,将画、文、书有机融为一体。书籍设计整体厚重大方,温润古朴,体现了“中西融合、自成一家”的特点。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指出, 中国美学蕴含虚实结合之美、易经的贲卦和离卦之美、气韵生动和迁想妙得之美、意境之美、禅境之美以及道、舞、空白之美。“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像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像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廊,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杆,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封面设计中以传统中式美学为核心,背景融汇水墨山水的空灵意境与书法艺术的底蕴,居中借用中国园林艺术的窗景,呈现一个透漏掩映,虚实结合的光影空间,象征中国艺术的视窗与屏界。内文所选图片为作者认真挑选,图文布局兼顾严谨的次序和灵动的变化,细节尤其精妙。
《中国书画艺术》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它成功构建了一座连接传统与当代、专家与大众的桥梁。它既不因追求通俗而流于浅薄,也不因保持学术性而显得高冷,而是找到了一种平衡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逐步建立对中国书画的系统认识。书中传递的不仅是中国书画的知识,更是一种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
当我们合上书页,那些曾经令人敬畏的千年墨迹变得亲切可触,仿佛能够听见笔锋在纸上的沙沙声,感受到艺术家创作时的“迁想妙得”,体会到中国艺术的“澄怀观道”。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艺术导览,更是一次中国美学的诚挚邀约,邀请每一个普通读者走进中国书画的瑰丽世界,在与千年艺术的对话中发现文化认同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