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雅艺沦为高研班的逐利工具
更新时间:2025-09-27 00:18 浏览量:1
书法本是承载文化脉络、传递笔墨精神的雅事,高级研修班的初衷应是为深耕者搭建学术进阶的平台,而非成为少数人“高价圈钱、拉帮结派”的幌子。如今部分书法高研班背离初心,将艺术殿堂异化为逐利场与小圈子,其乱象当被彻底戳破。
所谓“高价收费”,多是用“名家坐镇”“独家资源”包装出的泡沫。动辄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学费,并未对应等值的专业教学——课程多是零散的名家讲座拼凑,缺乏系统的理论架构与针对性指导;所谓“一对一点拨”,不过是合影留念式的走过场。更甚者,将学费与“资源门槛”挂钩,宣称缴费就能跻身“名家朋友圈”,本质是把书法艺术的专业价值,异化为用金钱衡量的“入场券”,让真正热爱书法、渴望精进的从业者因高价却步,只留下追求虚名的投机者。书法高研班,就是一种认师门,书法预制菜,制造书法泡沫的一种行为,应当摒弃。
而“拉山头”的逻辑,更是对书法文化包容性的践踏。部分高研班以“师门传承”“派系认同”为隐性规则,学员入学后被要求追捧特定风格、依附特定圈子,创作上强调“门户之见”,排斥多元探索;结业后则形成封闭小团体,在展览评审、资源分配中相互倾斜,挤压圈外创作者的生存空间。这种“以班结圈、以圈谋私”的操作,让书法从“以艺会友”的文化交流,沦为“抱团排他”的利益博弈,不仅扼杀了艺术创新的活力,更污染了书法领域的学术风气。
书法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中的开放与纯粹,高研班的价值应体现在对笔墨技艺的深耕、对文化内涵的挖掘,而非用高价筑起壁垒、用圈子划分阵营。当“圈钱”取代“研艺”,“山头”压倒“传承”,这类高研班早已背离艺术本质,终将被真正热爱书法的人所唾弃,被文化发展的规律所淘汰。
在当下书法圈,“亲传弟子”的名号正逐渐沦为包装噱头,看似是传承有序的荣光,实则多是缺乏实质支撑的泡沫。
真正的书法传承,核心在于笔墨技艺的深耕、文化底蕴的浸润,以及对经典的理解与创新,而非仅凭“拜师”仪式换来的一纸名分。如今不少所谓“亲传弟子”,既无扎实的临帖功底,也无对书法史论的系统认知,不过是借名师名号抬高身价——有的仅参加过几次短期研修班,便自诩“亲传”;有的靠频繁合影、参与师门活动刷存在感,作品却毫无个人风格与艺术深度。更有甚者,将“亲传”身份当作圈钱工具,办高价培训班、卖“师门同款”作品,用师门噱头掩盖艺术能力的匮乏。
这种泡沫化的“亲传”现象,不仅误导大众对书法传承的认知,更消解了书法艺术的专业价值——它让本该以作品说话的艺术领域,沦为靠师门关系站队的“江湖场”,让真正潜心研艺的创作者被噱头遮蔽,也让书法传承的纯粹性染上功利色彩。当“亲传弟子”的名号可以靠仪式感速成、靠流量炒作变现,这类泡沫终将在时间与专业的检验下破裂,唯有以笔墨实力为根基的传承,才经得起艺术史的沉淀。
艺术岂可高研,艺术是十年磨一剑的苦修所得,而非一朝一夕立就可得的。一些所谓的大师,胸无点墨,不过是欺世盗名而已,如此大师高研,也研不出境界,研不出艺术,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的聚集而已。继西贝被老罗戳破真相后,书法预制菜,正成为网络热词,菜肴不可以预制,书法艺术,岂可以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