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强:在宜兴紫砂艺术行当中,为何“出名要趁早”是个伪命题?
更新时间:2025-09-27 00:16 浏览量:1
在中国,不管是学术界、艺术界,还是科学技术界,宗教界,“出名要趁早”的观念早已变得普遍而喧嚣,但是,似乎很难穿透宜兴紫砂的窑火。在这门以“人壶俱老”为境界的传统艺术里,“早成名”更像一句不合时宜的纯粹口号,紫砂艺术,从来不是年轻人的“速成品”,而是需要用岁月沉淀、以学识滋养的“慢功夫”,它的本质,更贴近一门“中老年人的艺术”。
这种“不适合早出名”的特质,首先源于紫砂艺术要解决的问题,远比想象中庞杂。它从不是简单的“制壶手艺”,而是一场跨领域的综合修行。要做好一把壶,艺人先得要做个“读书人”,文学书养气韵,哲学书拓思想,历史书知源流,宗教书修心性,更不必说书画、金石、音乐等艺术类书籍的浸润,这些知识不是快餐,无法速成,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才能内化为对壶型、线条、韵味、意境的理解。就像一把仿古壶,年轻人或许能模仿其形制,却难体会古人制壶时的生活意趣与审美追求,而这份体会,恰恰藏在多年读书与阅历堆叠出的眼界里。
更重要的是,紫砂艺术对“修养”的要求,远胜于“技术技巧”。除了书本知识,书画的笔墨意趣、音乐的韵律节奏、甚至演艺的情感表达,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把壶的气质。比如壶身上的刻绘,不是简单的写字画画,而是要将书画的章法、笔墨的枯润融入陶土肌理,这需要艺人长期在书画领域的实践与感悟。而比技艺修养更核心的,是人格的修养,一把壶的气韵,本质是制壶者心境的投射。心浮气躁者,难出沉稳内敛的壶,眼界狭隘者,难有开阔大气的型。年轻人的世界多是向外探索,尚在为生活与理想奔波,很难沉下心来打磨心性,而这份“沉静”,正是紫砂创作最需要的“蓄能”。
年轻时的“蓄能”,是为了中年后的“爆发”,这正是紫砂“人壶俱老”传统的由来。翻阅紫砂史便知,那些被铭记的大师,鲜有“少年成名”者。时大彬早年追随供春,中年后才跳出模仿,创作出虚扁壶、僧帽壶等经典器型;陈鸣远中年后才形成“自然天成”的风格,将瓜果、花鸟融入壶艺,扩大了创作题材,开一代新风。他们的经历印证了紫砂艺术的成熟,需要思想的反复磨练与技术的千锤百炼。年轻时,艺人多在学习传统、掌握技法、积累学识,很难形成独属于自己的艺术面貌,或者说风格,唯有到了五六十岁,甚至部分精力旺盛的六七十岁,思想趋于成熟,技法臻于娴熟,对紫砂的理解从“形”深入到“神”,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达到“登峰造极”的可能。
当然,这里的“老年”是相对的,并非指垂垂老矣的状态。八九十岁时,体力、精力、目力、手指灵活性都会下降,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到了这个年纪,确实难以支撑复杂的创作。这几天直播间总看到九十多岁的紫砂从业者被主播拉着出镜,有的嘴巴都弯斜了,说出来的话已经有气无力,手到拿不稳东西了,怎么还能有精力做壶呢?纯粹是出来骗人,我所说的“适合创作的老年”,是指那些精力尚在、心智成熟的中晚年阶段——这个阶段的艺人,既有岁月沉淀的厚度,又有足够的精力将想法付诸实践,恰好契合紫砂创作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紫砂圈也有类似书画界的“老年变法”,不少艺人到了中晚年,反而能跳出固有思维,发现以往创作中的不足,在技法或意境上求新求变,让作品更上一层楼。这种“变法”,靠的不是年轻的冲劲,而是一生积累的底气。
由此可见,“出名要趁早”对紫砂艺术而言,本就是个伪命题。这门艺术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时间的“慢煮”——煮掉浮躁,煮出沉淀,煮出对传统的敬畏与对自我的认知。对当代紫砂艺人来说,年轻时不必急于求成,更该沉下心来读书、练技、修心,做好“蓄能”的功课。等到学识足够、心性足够、技艺足够,“出名”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那把凝结了一生感悟的紫砂壶,才会真正拥有穿越时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