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合璧 意境天成——赵根成的工写双绝艺术之路
更新时间:2025-09-27 01:31 浏览量:1
赵根成 1951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国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信阳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退休前曾当选为河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2003年当选为信阳地改市后首届信阳市美协主席。其作品工写皆精,其写意古典人物有清韵高古之风,在当代画坛具有代表性。作品多次入选由中国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大展并有获奖,七次获河南省美术大展的一等奖。出版发行作品集多部。2012年信阳市委宣传部、河南省美术协会在北京荣宝斋成功举办了赵根成作品展览;中国文化部核心期刊《文化月刊》2017年第五期封面人物重点主题介绍,该期刊发行于中央各部委及国内外。
笔墨合璧 意境天成
赵根成的工写双绝艺术之路
在中国当代人物画领域,赵根成以“工写兼备、自成一格”的艺术特质站稳脚跟。这位1951年生于河南尉氏的艺术家,深耕画坛七十载,不仅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更以对传统笔墨的创新演绎,在工笔与写意两大领域开辟出独特艺术路径。其作品七次斩获河南省美术大展一等奖,九幅精品被黑龙江省美术馆永久收藏,既扎根中原文化厚重底蕴,又饱含时代精神,成为当代传统人物画创新的重要代表。
赵根成的工笔人物画,始终以“写实为基、意趣为魂”,摆脱了传统院体画的刻板套路。他创造性地将“三矾九染”的传统技法与现代造型理念相融合,形成“精微写实与笔墨意趣共生”的鲜明特色。早年在西安美术学院进修时,他师从刘文西等名家,练就了扎实的造型能力与细腻的笔触把控力,且格外注重从生活与历史中汲取创作灵感。
历史题材代表作《艰苦岁月》:以大别山革命历史为核心题材,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美展并获奖,后被无偿捐赠给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作品突破红色题材符号化表现,近景红军战士半蹲动态精准传神,草篮编织纹理借分层罩染显可触质感,草地以渐变墨色呈现光影;远景巧妙虚化,形成“近实远虚”视觉层次,既凸显战士坚毅神情,又拓展画面历史纵深感,让红色题材绘画兼具历史真实与艺术温度。
生活题材佳作《妮子》:以“高古游丝描”勾勒孩童扒鸡窝取蛋瞬间,孩童专注眼神、微翘衣角,母鸡蓬松羽毛、警觉姿态,皆通过精准线条与雅致敷色呈现。尤其对鸡蛋温润光泽与衣物布料质感的刻画,借助矿物颜料与植物色分层晕染,在熟宣上实现细腻色彩过渡,既保工笔画精致典雅,又避“工而板滞”弊端,达成“工而不板、细而不腻”的工笔新高度,让生活场景充满鲜活气息。
生活题材作品《流金岁月》:聚焦孩童生活场景,作为入选建军八十周年大展的作品,它在工笔严谨造型中融入写意墨色变化。画面中孩童发丝以淡墨细笔分层勾勒,根根分明且富蓬松质感;面部用淡墨轻染表现立体感,衣料纹路通过浅绛色与米白色晕染过渡,贴合孩童身形动态;背景以泼墨技法营造氛围,形成“工笔为骨、写意生韵”的独特效果,满含童年的温情与怀旧感。
不同于工笔的精微,赵根成的写意人物画以“笔随心动、墨见性情”为核心,在继承传统文人画笔墨精髓的同时,注入个人艺术思考,形成“清韵高古、意趣盎然”的风格。《美术报》评价其“法古而不泥古,笔墨有古意,气象具新态”,精准概括了他在写意领域的独特追求。
他的写意作品多以古典人物、田园生活为题材,如《悠闲图》《清风图》等。创作中善用“写”的笔法,勾勒人物轮廓的线条遒劲,表现背景意境的泼墨、点染笔笔见力,墨色干、湿、浓、淡变化间,既显书法般笔情墨趣,又传递人物精神气质。
古典题材典范《竹林七贤》:通过豪放粗犷的用线与浑厚苍茫的运墨,展现七位贤士神态各异:有的豪放不羁,线条洒脱流畅;有的沉思冥想,以干涩笔触表现内心深邃。整体构图虚实相生,借“计白当黑”的留白艺术,营造出竹林间空灵意境,让观者仿佛能听见贤士谈笑声。
传统题材创新之作《弥勒佛伸腰宝像》:以阔笔淡墨铺陈弥勒佛身形,衣纹线条随体态转折灵动洒脱,既显佛像宽厚体态,又藏笔墨飘逸韵律;面部以赭石色轻染,眉眼笑意借寥寥数笔勾勒,既保佛像庄重感,又传递“大肚能容”的豁达意境。背景仅以淡墨扫出云雾肌理,让主体形象更突出,尽显“以简驭繁、意到笔随”的写意精髓。
特色题材作品《钟馗》:展现出强劲笔墨张力。画中钟馗身形以浓墨重彩塑造,衣袍线条遒劲有力,每笔皆含顿挫转折,尽显刚正气场;面部以朱砂色点睛,虬髯借焦墨枯笔刻画,根根分明且富质感,突出威严神态。画面角落的蝙蝠以淡墨轻勾,与主体浓墨形成虚实对比,既呼应“钟馗纳福”传统寓意,又让构图更平衡,体现对写意笔墨“刚柔并济”的精准把控。
赵根成的艺术高度,更在于他打破工笔与写意的界限,实现二者互融互鉴,构建起“传统笔墨+生活质感+时代审美”的独特创作模式。这种融合并非简单技法叠加,而是基于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使工笔融入写意的灵动意趣,写意借鉴工笔的精准造型。
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入选作品《农家乐》最能体现这种融合智慧。画面人物布局保留传统构图“虚实相生”,紧密处如排山倒海般富张力,疏朗处空灵透气;笔法上,人物面部以近于工笔的细腻刻画展现神情,衣纹以写意的洒脱线条表现动态,儿童手中的瓜果蔬菜更创造性运用没骨法直接点厾,色墨交融间呈现自然生动的质感。这种“工写杂交”的技法,让作品既不失生活细节真实感,又充满笔墨挥洒意趣。
正如评论所言,他的作品“摆脱了程式、僵化与套路,显示出感性的形式魅力与视觉效果的清新”,这种辨识度极高的“赵式风格”,为当代人物画如何在传统与创新间找到平衡,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艺术参照。
从《艰苦岁月》的历史厚重到《妮子》的生活温情,从《竹林七贤》的高古意境到《农家乐》的乡土气息,赵根成以七十年艺术实践证明:工笔之精与写意之韵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演绎中达到完美统一。他的艺术之路,恰是当代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注脚。
作品欣赏
徐渭小像 138cm×68cm 2023年
王铎小像 40cm×60cm 2025年
陶潜小像 40cm×30cm 2025年
细雨蒙蒙 45cm×60cm 2024年
清风 45cm×39cm 2001年
东坡煮茶图 136cm×60cm 2024年
秋山高卧 65cm×65cm 2007年
春气满林香 65cm×65cm 2009年
罗汉图 138cm×68cm 2023年
竹林七贤 140cm×60cm 2019年
和服 60cm×60cm 2019年
钟馗 40cm×60cm 2024年
农家乐 140cm×148cm 1999年
流金岁月 120cm×158cm 2003年
妮子 163cm×86cm 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