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心,他用艺术跨越山海
更新时间:2025-03-17 23:05 浏览量:7
在清华美院,有这样一位学子,
他以笔为桨,在艺术的墨海乘风破浪;
以心为帆,在育人的征途稳步前行。
他就是2024年度“一二·九”奖学金获得者展招举,2023级雕塑系博士生,本、硕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时担任美术学院辅导员。
艺术破界:传统水墨与数字未来的对话先锋
展招举在创作中一直关注传统文化的现代语言转化,运用模块化组合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的元素用现代的创作手法表现出来。
《蕉偏宜墨》创作过程
在《蕉偏宜墨》的创作现场,390cm的实木巨制上,怀素《自叙帖》的狂草笔触与芭蕉叶的自然形态在数字技术下共生。展招举将“蕉叶学书”的典故转化为可触摸的艺术装置,让千年墨韵在当代语境中重获新生。这件斩获国际泷富士美术奖的作品,不仅是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更是一次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解码。
《蕉偏宜墨》
尺寸:390x165x175cm
材质:实木着墨
《蕉偏宜墨》局部
《蕉偏宜墨》获奖证书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展招举以艺术实践回应时代命题。他参与“余村可持续计划”时创作的大型户外装置《落叶归根》,取材于当地千年古树,以五片巨型银杏叶为造型,采用钢筋材质重构传统龙灯元素,让废弃民俗符号在绿水青山间重获新生。这件500cm高的作品巧妙置于古银杏树下,透过老水泥墙门洞形成视觉框景,实现了现代艺术语言与传统村落肌理的对话。这种将在地文化符号与现代材料工艺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正是其“守正出新”艺术理念的生动注脚。
活动现场师生合影
《落叶归根》
尺寸:500x300x150cm
材质:钢筋
育人铸魂:思政与美育的融合践行者
自2018年担任双肩挑政治辅导员以来,展招举始终秉持着“亦师亦友”的理念,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多重角色。他既是学生思想引路人、学业领航员,更是生活贴心人,既传承清华辅导员“双肩挑”传统,又创新探索“艺术+思政”育人模式,通过主题创作、实践调研等特色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培养全过程,在校园里营造了互助共进的良好氛围。
2021年美术学院学生工作组老师与辅导员合影
开展班会与学风建设主题活动
由于美术学院多元的专业设置,辅导员和所带班级同学的专业可能有所不同。这种情况下,展招举构建起“学习型辅导员”的成长路径。他主动钻研雕塑、壁画、设计等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通过参与工作室实践、旁听专业课程、研读学术文献等方式,在短短几年内掌握了多学科的核心方法论。这种跨专业的知识储备使他能够在专业对话中与学生同频共振,既以艺术创作规律为切入点解析学业难题,又以思政教育视角引导创作方向。
在专业探讨中碰撞思想火花,在生活关怀中传递温暖力量。面对学生诉求,他始终保持“专业 + 思政”的双重视角:以专业视角剖析利弊,结合实践经验提供建设性指导;以思政立场把握方向,用价值观引导规避创作误区。这种复合型的指导模式,使他的建议既具专业深度,又蕴含育人温度。许多学生感慨:“展导的点拨总能在关键处指明方向,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文化传承:致敬与创新的时代书写者
在艺术创作中,展招举深耕红色文化基因,以创新设计语言重构历史记忆。为纪念蒋南翔校长诞辰110周年,他凭借专业特长设计纪念币章,将蒋南翔先生形象、清华元素与革命符号巧妙融入,在第二届工艺美术文创设计大赛中斩获金奖。
《纪念蒋南翔诞辰110周年》币章小稿
《纪念蒋南翔诞辰110周年》展览现场与获奖证书
此外,他致力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领域。2024年暑期,作为美018班带班辅导员,他带领17名同学奔赴蒋南翔校长的故乡——江苏省宜兴市高塍镇,开展“艺术点亮乡村”活动。师生们前后四次调研,半个月内创作10件作品,涵盖雕塑、壁画、互动艺术装置等多种形式。
2024年在蒋南翔校长的故乡宜兴市高塍镇开展艺术点亮乡创作实践
其中,《“鹿”了没》以当地梅花鹿养殖产业为灵感,这件800x600x270cm的不锈钢作品,为观者带来宁静体验,呼吁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寻内心宁静。这些作品以高塍文化产业为基,为当地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提升百姓文化获得感,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家乡建设。
《“鹿”了没》现场安装
展招举随老师四次深入高塍镇,以“田野调查 + 产业问诊”的方式,系统梳理当地陶文化基因、生态资源与经济业态。在半个月的高强度创作周期内,师生团队因地制宜创作出10件融合在地文化与当代艺术语言的作品,涵盖雕塑、壁画、互动装置等多元形态。这些作品以艺术介入社会的实践精神,切实提升了基层的文化获得感。
《“鹿”了没》
展招举的成长轨迹,正是“行成于思,艺成于品”的生动注脚。他以艺术为舟,在传统与现代的激流中掌稳航向;以育人为舵,在思政与专业的交汇处找准坐标;以乡村为砚,在田野与城市的互动中研磨墨色。当《蕉偏宜墨》的墨香飘向国际,当《“鹿”了没》的光影照亮乡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自我突破,更是一代美院人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付诸实践的时代担当。
资料提供 | 研工组
策划 |陈洁
统筹 | 孙佳鸣 朱滢
文案、视频 | 孙佳鸣 黄子轩
作品图片 | 展招举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杨佳玥
审核 | 王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