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曾翔的“吼书”
更新时间:2025-03-18 19:52 浏览量:6
周存玉
曾翔的“吼书”作为当代书法领域极具争议的现象,其评价呈现两极分化,既被视为突破传统的艺术创新,也被批评为背离书法本质的“丑书”。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支持者的观点:艺术性与观念表达
1. 创新与观念性
支持者认为,吼书是曾翔在深厚传统功底(如小楷、篆隶等)基础上的突破,其核心在于通过吼叫、大笔挥洒等方式释放情感,将书法从“写字”升华为观念艺术。成忠臣等书坛人士指出,吼书展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强调书法不仅是技法,更是独立思想的载体,需在传统基础上赋予汉字新的生命力。
2. 历史参照与行为艺术
曾翔以唐代怀素、张旭的“忽然绝叫”为历史依据,认为吼书是对古代狂草创作状态的延续。他类比书法如“临阵杀敌”,通过吼叫激发创作气势,这种表现形式虽被现代人视为怪异,但实为传统书法中情感表达的延伸。
3. 个人化符号与自我表达
吼书被视作曾翔独特的艺术符号,代表其追求“完全自我”的创作态度。他直言创作不为取悦他人,而是宣泄内心情绪,甚至将批评视为成功标志。
二、反对者的批评:背离传统与形式争议
1. 字形与美感的缺失
批评者认为吼书字形混乱、缺乏传统书法的结构美与笔法规范,将汉字解构为“乱七八糟的符号”,甚至被贬为“对汉字的亵渎”。部分观点指出,吼书的“丑”并非艺术创新,而是技术不足的掩饰。
2. 哗众取宠的质疑
曾翔在自媒体平台的高调表演(如拖把书写、吼叫)被指为博取关注的“杂耍”,尤其是电视节目中的夸张表现,被质疑是炒作而非艺术。
3. 教育与社会影响担忧
反对者担心吼书误导公众审美,尤其是年轻书法爱好者可能误将“反传统”等同于创新,导致书法教育偏离正轨。
三、中间立场:艺术多元性与评价标准
1. 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部分观点承认曾翔的探索精神,但认为其过度强调“反叛”可能割裂与传统书法的联系。例如,他主张“学古是为打倒古人”,这一激进理念虽具启发性,却易陷入虚无主义。
2. 审美标准的争议
吼书引发的争议反映了公众对书法认知的分歧:一方坚持“横平竖直”的规范美,另一方推崇观念性表达。这种对立与美育普及不足有关,也映射出艺术评价体系的复杂性。
四、未来评价的可能走向
1. 时间检验与历史定位
曾翔坚信吼书的价值需时间验证,预言“20年后将迎来辉煌”。这种自信源于艺术史上诸多前卫风格(如印象派)曾经历争议后被认可的先例。
2. 多元风格的共存
有观察指出,曾翔并非只会吼书,其部分作品(如温润含蓄的小字)仍展现传统功底,这种多样性或为其艺术价值提供更全面的佐证。
结语
曾翔的吼书本质上是传统书法在当代语境下的激进实验,其争议性源于对“何为书法”的边界探索。无论是支持其观念性突破,还是批判其形式失控,这一现象均促使公众重新审视书法的本质——是坚守规范,还是拥抱多元?或许正如成忠臣所言,“美盲”与“艺术”的界限,终需通过更广泛的美育与时间沉淀来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