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胄:把生活的感动讲出来
更新时间:2025-03-23 02:25 浏览量:8
展览现场
3月16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北京画院、炎黄艺术馆以及黄胄美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百年黄胄:把生活的感动讲出来”展览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开幕。
展览现场
2025年是中国现代美术巨匠黄胄先生的百年诞辰。值此重要节点,广东美术馆隆重推出“百年黄胄:把生活的感动讲出来”大型纪念展。本次展览得到炎黄艺术馆的鼎力支持,通过100件精品力作和丰富的历史照片、影像资料,对黄胄先生的艺术人生进行全面回顾。展览关注黄胄作为画家、军人、收藏家、文化使者和现代美术馆事业开拓者的多重身份,全方位呈现他在美术创作与艺术事业方面的重要成就。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共分为六个单元:“男儿·壮志”板块是黄胄艺术起步时期的创作缩影;“军旅·边疆”板块关注他的军人身份,着重呈现其最具代表性的新疆和藏区题材创作;“慕古·逸心”板块聚焦黄胄对传统的研习和化古为我的创造;“使者·桥梁”板块讲述他以艺术为纽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成绩;“事业·殿堂”板块以炎黄艺术馆的建设为核心,呈现黄胄为中国公共美术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此外,展览还专门设置“南国·水乡”专题,通过南海等题材作品,寻找黄胄艺术与岭南文化重镇之间的连接。通过这样的板块结构,希望为观众呈现一个立体丰富、未被“遮蔽”的黄胄。
展览现场
黄胄是一位行走在生活激流中的艺术家,他的一生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黄冑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多重身份使得其艺术创作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程式化窠臼,以速写入画、以激情写意。他的创作风格以“现实主义”为核心,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表现,同时融入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他擅以迅疾奔放的线条勾勒动态,用浓烈饱满的色彩渲染生机,将边疆舞蹈的韵律、骏马驰骋的雄姿、劳动人民的淳朴,转化为水墨语言的诗意表达。无论是《巡逻》《出诊》《塔吉克女教师》中基层民众的朴实身姿,还是《丰乐图》《新疆舞图轴》中少数民族的欢庆场面,皆彰显了他“以形写神”的功力。而他的花鸟画亦别具一格,鸡雏的稚拙、毛驴的憨态、葡萄的丰硕,皆饱含对平凡生灵的温情写照。黄胄的艺术,是扎根泥土的浪漫,是传统水墨与现代写实的交融,更是对“艺术为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黄胄先生艺术人生的立体诠释,更是重审中国美术现代化路径的重要契机——那些“源于生活感动”的艺术信条,依然在叩击着当代创作者的心扉。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5日。
展览现场
藏童入学图 纸本设色 139cm×368cm 1962年
海南女民兵 纸本设色 115cm×232cm 1962年
马球图 纸本设色 107cm×190cm 1953年
载歌行 纸本设色 141cm×350cm 1959年
丰乐图(庆丰收)纸本设色 66cm×83cm 1976年
新疆舞图轴 纸本设色 79cm×55cm 1976年
大岞渔家女 纸本设色 139cm×82cm 1984年
日夜想念毛主席 纸本设色 230cm×165cm 1976年
塔吉克女教师 纸本设色 132cm×69cm 1979年
砍甘蔗的人群 纸本设色 88cm×34cm 1987年
黄胄,原名梁淦堂,字映斋。20世纪著名中国画家,炎黄艺术馆、黄胄美术基金会创建人。1925年出生于河北蠡县。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西北军区画报》和《战士读物》记者、编辑,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军事博物馆创作员。1975年转业,历任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顾问,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美协第三届常务理事,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毛泽东主席曾称赞:“黄胄是新中国培养的青年画家,他能画我们的人民。”他的画风曾在社会上引起“黄胄风范”,从学者众多,在创作实践中取得显著成绩。他坚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走生活之路,以“必攻不守”的精神做人做事,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期,黄胄先生深感祖国的文化艺术瑰宝在流失,优秀的艺术作品缺乏良好保存、展示、学习和研究的场所,遂倾注巨大精力,团结海内外有识之士,建造了新中国第一座民办大型综合艺术博物馆——炎黄艺术馆。
1997年4月23日,黄胄先生病逝于广州,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