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印痕|楚风新韵:徐凤超篆刻艺术的精神图式
更新时间:2025-03-19 17:24 浏览量:8
名誉社长
李刚田 童衍方
顾问
吴静初 赵 熊 孙慰祖 崔志强 徐利明
郭 强 许雄志 范正红 高庆春 王宏伟 陆元峰
指导老师
沈继良 沈鼎雍 管凌 江继甚 张炜羽 蔡毅 李砚
社长
李 早
副社长
徐凤超 翁志强 李 卓 来炜烽
秘书长
来炜烽
刀笔承古韵,方寸见乾坤。乙巳新春、湖上风来,让我们以敬畏之心,邀您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金石之约。
篆刻,是镌刻于方寸之间的文明密码,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融文字之美、金石之坚、匠心之巧于一体,以一刀一笔勾勒山河气象,以朱白相映传递文化精魂。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言,篆刻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基因,而湖上印社的诞生,正是西泠文脉的延续与升华。我们以刀为笔、以石为纸,搭建起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印学精神在交流中焕发新生。
社长李早先生曾言:"不问何所至,但问耕耘否。"湖上印社的社员们,正是秉持这样的初心相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对篆刻艺术的赤诚热爱而同行;他们以刀石对话历史,以方寸丈量文明,在传承中求索,在切磋中精进。每一方印章,不仅是技艺的凝练,更是匠心的独白,是对"金石永寿"的当代诠释。
今日,我们借网络之翼,将社员们的潜心之作呈现于方寸屏幕之间。这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期许。愿这一方方朱白印记,能让更多人触摸中华文化的肌理,感知篆刻艺术的魅力;更愿湖上印社成为一盏明灯,照亮印学传承之路,让千年金石之声,响彻时代长空。
刀石无界,匠心永传。让我们携手同行,以方寸之印,刻写文明的新章!
——湖上印社
徐凤超 湖上印社副社长
湖北省书协会员,湖上印社副社长,东湖印社副社长,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河南印社社员。
作品入展情况:
2021年入展西泠印社第十届篆刻艺术展;
2021年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年度教学成果展;
2022年入展湖北省第二届临书临印展;
2024年入展″七夕杯"湖北省第三届临书临印展。
承前启后
灵蛇贺岁
直挂云帆济沧海
协和万邦
三更灯火
齐鲁青未了
金蛇狂舞
饮马长江
天地悠悠
花好月圆
前车之鉴
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虚其心实其腹
张弛有度
民惟邦本
芙蓉国里尽朝晖
敬事而信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龙腾四海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腹有诗书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不待扬鞭自奋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凤凰涅槃
腹有诗书
万里长征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大处落墨
徐凤超以独特的楚文化审美视角,构建出一方贯通古今、熔铸地域精神的篆刻天地。他游刃于传统规制与当代探索之间,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在方寸之间刻画出艺术生命的深邃轨迹。
徐凤超的艺术实践始终扎根于金石学的丰沃土壤。从2021年西泠印社第十届篆刻艺术展的入展,到连续三年在湖北省临书临印展中的学术亮相,其作品展现出对秦汉玺印、明清流派篆刻的精准把握。尤为可贵的是,他并未止步于形制摹古的层面,而是通过刀法节奏的微妙变化,将青铜器铭文的斑驳沧桑转化为具有当代视觉张力的肌理语言。在他的系列作品中,线条的凝练与空间的经营暗含现代构成意识,使传统印面焕发出新的空间秩序。
作为荆楚大地的艺术实践者,徐凤超的创作自觉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精神密码。其印风中的奇崛气象与浪漫气息,恰与楚文化中"惊采绝艳"的审美特质形成互文。他巧妙将楚简帛书的飞动笔意融入篆刻,在方寸印面中营造出虚实相生的空间意境。如入选中书协成果展的作品,既保持了汉印的端庄法度,又在章法布局中注入楚艺术特有的流动韵律,形成刚健与婀娜并存的独特美学品格。
多重学术身份的叠加,使徐凤超的艺术视野呈现出鲜明的跨地域特征。他以商周金文为骨,以楚系文字为韵,通过刀石碰撞产生的自然崩裂,创造出既古且新的金石意象。这种对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标志着当代篆刻从技术传承向文化阐释的深层演进。
在机械复制时代坚守手工的温度,在全球化语境中守护地域文化的根脉,徐凤超的篆刻恰如一枚枚文化印章,既钤盖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也拓印着当代艺术家的精神图谱。其作品所展现的,不仅是刀与石的对话,更是古老文脉在当代语境中的创造性重生。
编辑:兰洪海
审核:来炜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