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武汉双年展|王乃一:在水系流变中探寻共生的生灵之境-凤凰艺术
更新时间:2025-03-27 00:11 浏览量:5
武汉双年展 “生灵之境”板块
2024武汉双年展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琴台馆)开展,以“城市流体”为主题,全展设立“文脉探源” “边界交汇” “微光探寻” “未来编码” “生灵之境”五个展览板块,展示来自国内外的140余位艺术家为观众们带来200余件(组)多元化的精彩艺术作品,在丰富的艺术表达间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关于生命、社会关系与技术影响的艺术盛宴。
“生灵之境”板块由王乃一策展,从水系这一遍布全球的复杂生态系统出发,邀请享誉国际亦深耕在地的艺术家、科学家、生态学家与气候学家,通过追溯“水系”的流变与蔓延,为观众营造一个“沉潜时刻”,一个被水包裹的复杂世界,从水系万物看社会景观,递变流转之间探寻“共生本体”的意涵,进而形塑一种新的本体论层面的平等观。
凤凰艺术与“生灵之境”板块策展人王乃一展开对话,共同讨论在水系为代表的现代生态系统中,如何用艺术创作破译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用生态缠绕的多维感官体验拉开更为切身的当代问题反思?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2024武汉双年展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琴台馆)开展,以“城市流体”为主题,全展设立“文脉探源” “边界交汇” “微光探寻” “未来编码” “生灵之境”五个展览板块,展示来自国内外的140余位艺术家为观众们带来200余件(组)多元化的精彩艺术作品,从城市与生态学层面破译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
“生灵之境”板块展览现场
其中, “生灵之境”展览板块便是从水系这一遍布全球的复杂生态系统出发,由策展人王乃一策划,邀请享誉国际亦深耕在地的艺术家、科学家、生态学家与气候学家,通过追溯“水系”的流变与蔓延,希冀唤醒一种生态缠绕之间的多维感官体验。
“生灵之境”板块展览现场
这也呼应着展览意旨:为观众营造一个“沉潜时刻”,一个被水包裹的复杂世界,从水系万物看社会景观,递变流转之间探寻“共生本体”的意涵,进而形塑一种新的本体论层面的平等观。
Q
可以谈谈您关于“生灵之境”板块的策展理念吗?
王乃一
水系作为“城市流体”的回应
生灵之境的板块主要希望回应“城市流体”这样一个2024武汉双年展的大主题,从水系这样一种遍布全球的生态系统切入,体现液态性与流动性。而在整个展览作品的邀约中,我们也能看到有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是和武汉这座城市以及武汉地理位置依江而建的城市状态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家迈克尔·王(Michael Wang )作品《风土(长江流域)》,每幅画中的颜料都是取自不同城市收集的石头制成。
举个例子来讲的话,我们这次邀请的美国艺术家迈克尔·王(Michael Wang ),他本人是艺术家,同时也是社会学家,常年的艺术实践都聚焦于风土系列。这次他在长江流域沿岸的城市收集岩石,并将其磨成粉末制成颜料来进行绘画,相应的他创作了很多长江流域的不同的城市,其中包括武汉、重庆以及上海等。这次他也专门为我们创作了一个新的作品,整个作品的呈现运用的横轴式构图,回应的就是长江流域的水系状态。
Q
这样的水系与流动性的策展理念又是如何落在具体的展陈设计中的呢?
王乃一
水系万物与共生本体的当代反思
在整个展览的设定上,作品跟作品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区隔,我们希望把水体的液态性以及水系之间流动交织的状态在整个空间之中有一定的体现。我们也希望作品与作品之间是交织共融的状态,就像水系在全球分布一样。
尤塞夫·阿格博 - 奥拉 《土壤之寺》
同时从整个“生灵之境”的策展构思来看,我们也是希望通过水体和交织水系之间的脉络,能够给观众营造一个沉潜的空间,从水系万物的视角和共生本体角度来重新思考我们所面对的当下议题。
Q
您对于本届武汉双年展有哪些期待?
王乃一
跨学科视角下的思想盛会
武汉双年展以国际视野持续呈现艺术领域最前沿的创作与研究,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语境、学术背景的艺术家在这里汇聚,参展作品更是围绕每一个关键而又迫切的追问进行了极具思辨性的探索。这些探索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一个展览的范域,而是展现为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一次盛大的思想聚会。
费俊 《“候鸟驿站”生态计划》
作为本届双年展“生灵之境”板块的策展人,我希望观众在展览中感受水系的流动与能量,在跨学科的视角下探索武汉这座城市源源不断的文化多样性和动态性。
图片由武汉美术馆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1974004697@qq.com。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