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艺术重庆⑮|追寻龚晴皋在重庆的艺术足迹

更新时间:2025-03-27 18:44  浏览量:6

新重庆-重庆日报

清朝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年届六十的龚晴皋满怀对家乡的渴望和依恋,毅然辞官,从山西崞县踏上千里归途。记忆中,家乡重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孕育他艺术与生命的摇篮,他将回到这里开启人生的第二段旅程,攀登艺术生命中最辉煌的顶峰。且让我们跟随这位重庆本土的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绘画家,追寻他的艺术足迹,阅读他丰富而灿烂的人生吧。

龚晴皋,名有融,字晴皋,号绥山樵子、拙老人,晚号避俗老人、退溪等,是清朝时期重庆府巴县(今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最杰出的本土艺术家。他的一生,不仅深刻影响了重庆的文化艺术发展,也在巴渝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750年,四川巴县西里冷水场(今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呱呱坠地了一名男婴,这就是龚晴皋。他降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辈都是清朝进士,父亲龚士模、叔父龚士楷也都在学术界有深厚造诣。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雅家风的熏陶,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龚晴皋自幼聪慧好学,尤其钟爱书画,十几岁便考中秀才,名扬乡里。他的书法碑帖相融,笔法精熟擅长行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画作则多以自然山川景物为素材,崇尚人文和自然主义审美,具有风骨清寒、意趣萧疏的个性特征。龚晴皋的诗词创作主张创新,吸取前人的文学精神加以灵活运用,有自家独到气质,传世文作有《退溪诗集》。

不过,在诗书画三个领域中,龚晴皋的书法造诣最高,在民间的影响力也最大,一度有“家无晴皋字,不成书香第”的说法。为了达到书法的‘往来自如’境界,龚晴皋苦练竹竿逆流画水功,有着扎实的执使和运笔,尤以楷书为基础,善圆起而方收,下笔沉稳三转三折。就其书法布局来讲,结字有相避相迎、相呼相应之美。重庆巴南区天星寺镇的别花山房民宿,有一幅落款晴皋的《甲第宏开》的字匾,刚劲有力、丰盈圆润的正楷大字显示出深厚的书法功底。但这幅作品还不能完全代表龚晴皋书法风格,龚晴皋早年间学习王羲之和欧阳询,很擅长变化创新,其笔势如万钧弩发、崩浪雷奔,点画之间呈现犀角枯藤般的乖、拙、奇。有人一定会问:这是突发奇想地鬼画桃符吗?当然不是。其实,书法从不同程度上讲,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充分展示,文化修养越深厚对汉字的认识就会更深刻,另外,命运多舛使人的毅力得到历练和挑战,艺术作品反而更有深度和温度,历史上这样的实例不在少数,例如:文学家曹雪芹、书法家苏轼、诗人杜甫等等。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龚晴皋凭着渊博的学识顺利考中举人,一时之间意气风发。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清朝的科考大门就此向他关闭,金榜题名与他再无缘份。嘉庆十一年(1806年)屡试未中的他已经51岁,伤心欲绝、贫困潦倒,封建科考制度的腐朽严苛以及官场的黑暗,使他产生深深的厌恶和痛恨。吴冠中先生曾说:“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在苦难中成长的。”从中举、落第、街头卖字,再到崞县县令、得罪权贵、归隐山林,龚晴皋的人生充满起伏曲折,经受了精神和性情的磨砺,产生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深刻思索,从而塑造出一种萧肃苦涩的书画风格,和激越奔放的叛逆气质。

龚派书法成就坐标的高点建立在1810年至1830年,其间清朝杰出的书法理论家阮元对他影响较大,阮元论著有《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他对历代书法流派及发展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说:“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阮元分析出南帖中柔媚书风的力道不足,推崇碑书强悍雄健、纵横大气之美,从而确立了汉碑的地位。这部宏学大著,提供给了龚晴皋极大的创作灵感。1815年,龚晴皋回到重庆府巴县,在大渡口区跳蹬镇金剑山,奋笔疾书“云木出秀”摩崖题刻,其长枪大戟般的收放舒展,显示出恢弘宽博、大开大合之气势,充分展示帖学与碑书合二为一的综合创新,成为阮元“南北书论”的重要实践者。辞官后的龚晴皋生活恬淡简朴,作风朴实高洁,赢得老百姓一致赞誉,他寄情于山水,诗文、书法和画作,融入了自然超脱和一尘不染的真性情。《巴县志》记载他是“县三百年来极高逸文艺之誉者”。

一代大师的艺术作品,不论是种类和数量都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但最能代表其艺术高度的,莫过于龚晴皋的大字行书。虞世南(唐)在《笔髓论》写:“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中国汉字就本身来讲是方形字体,俗称方块字,然而历代书法名家总会想方设法对她进行变形,实现一种笔法的延伸创新。如:北宋苏东坡独创的“蛤蟆体”上紧下宽,自嘲为:石压蛤蟆之趣美。后汉张芝的“草圣体”流而无限,被誉为:天纵颖异,率意超旷等等。龚晴皋的书法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他善于对历代书家和民间杂体进行兼收并蓄,在融会贯通中探索笔法的别致,他的书法俗称“孩儿体”,尤以行书联、行书轴居多。其代表作之一《行书五言联》,伸缩纵横间四面出锋,起笔收笔毫不裹力,露锋凌厉而不失厚重沉稳,字形壮阔宽博,以左右倾斜打破结体的平衡,以字与字配合造就整体的和谐平衡,将帖学的连绵映带与碑书的舒广跌宕融为一体,使二者在映衬互补中得到升华。龚派书法精神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作品在成渝地区民间得到追捧和流传,官绅百姓皆以收藏龚晴皋书画为荣,后世有《巧遇成亲王》《才子龚晴皋嫁女》等趣事传为美谈。“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清 傅山),这就是龚氏“孩儿体”书法的创作核心理念,她展现了中华书法艺术的历史性和人民性,和与时俱进的民族艺术审美价值。

回乡后的龚晴皋,在重庆九龙坡区修建了“退溪山庄”并居住于此,开设了“碾斋书堂”传授书画技艺。在这里,家乡的青山绿水,独特的风物人情滋养温润着他,给予了艺术家无限的灵感和启发,艺术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1831年龚晴皋故去,尚有千余件书画作品流传后世。2021年4月《龚晴皋与从弟二人书画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2022年9月,《追寻晴皋——一位清代诗书画名家与重庆的故事展览》,在重庆大渡口区博物馆举行,2024年5月,重庆巴南区博物馆携手成都温江博物馆联合推出,主题为《尚雅 守拙——清代书画家李湘石与龚晴皋作品展》,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为观众生动展示了清代著名艺术家,重庆古代文化名人龚晴皋脍炙人口的画作和书法作品。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更是激励后世子孙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作者:张晓梅,巴南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重庆是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