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花钱花精力把自家新房子装旧了
更新时间:2025-03-29 15:08 浏览量:5
▲ 项目面积157平,位置坐标:湖南永州,本案是设计师于老家购置的一套南北通透的高楼层房子,视野开阔可俯瞰整个城市以及远处连绵的山峦,不受遮挡可直观欣赏到家乡的自然风景、城市变迁,对于常住杭州只有逢节假日才回来的他们来说再合适不过。
室外是家乡,室内是童年,连接着整个生命旅途的记忆,带有儿时老房子的夯土色调为空间主色,小时候曾用过的工具、就地取材在山里采来的原石、淘来的各种老物件,在这个家里重新焕发活力,关于家、关于成长的故事无需多言,这空间的一帧一笔自会言说。
▲ 原始结构图
▲ 平面布置图
改造亮点:
①压缩进门的次卧面积,改设为开放式的榻榻米茶室;
②得益于进门次卧的改造,玄关获得更开阔的空间感,并设计木柱屏风隔断进门直白视线,给予归家隐私感;
③打通餐厅阳台与厨房,打造开敞的餐厨一体空间,便于聚餐。墙体拆改遗留的承重柱与岛台结合,弱化突兀感之余,增加更多收纳、操作空间;
④重新分配次卫面积,摈弃淋浴功能,划分出小储藏间,卫浴干区外置,并挪入洗烘套间,布局干湿分离,实现空间利用率最大化;
⑤主卧移除进门的隔墙,增加衣帽间功能,敲掉室内飘窗,扩大室内活动空间,主卫改装轻便玻璃移门,争取浴缸的安置空间,出入也更为宽敞便捷;
▲ 萦回着自然色调与古朴元素的门厅,率先宣告了整屋的淳朴格调。进门映入眼帘的几根木柱作为门厅与室内空间的障景,缓释了开门见厅的直白,木头是从乡下淘来的,有将近百年的历史,表面处理干净之后直接拿来做装饰保留其最纯粹的风貌
▲ 夯土质地的艺术涂料由墙及顶,模拟出乡村土地的自然朴实气息,给予归家游子一种踏实与慰藉感
▲ 做旧的斗柜弥补了玄关过分的空旷感,内置的粗陶花瓶、摆件,也隐约可窥老家乡村的印记。台面上老式收音机,是特定年代的结婚必备品,也是时代生活变迁的重要见证。玄关宛如微缩的旧物博物馆,存储着过往的老物件与屋主对儿时生活的追忆
▲ 默立于斗柜旁的石墩,是独具一格的装饰,亦可作为换鞋凳使用。(米色石墩是宋老师在十五六岁时就已经收藏起来的,好像一切都是有迹可循,他自幼对这种东西有种执迷的偏爱,收藏多年的“宝贝”在数年之后,以设计师的身份为它重新赋予了价值。在新家给它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作为换鞋凳也好,摆件也罢,年少的举动在此刻完成了闭环,而这个家的故事也逐渐清晰。)
▲ 将入户左边的次卧改为清雅榻榻米茶室,在喧嚣的尘世,给自己留一处“世外桃源”,可以独处关照内心,也能与三五好友,小聚清谈,乐而忘忧
▲ 茶室内的石壁墙,从老家的山上就地取材铺贴,天然石材独有的粗犷和纹理的生动感,让空间与屋主记忆中的家乡,产生更紧密的链接
▲ 石材细节
▲ 茶室采用局部照明与间接照明结合的方式,产生明暗、虚实的变化,适应多场景的氛围感营造的需要,有力增强了空间的视觉表现力
▲ 客厅着力于尺度与包容性的塑造,从而构建人与空间,人与物,物与物的和谐关系。层高与视野无遮的优势,赋予家充沛采光,大面夯土色的艺术涂料得以继续从容挥洒,地面适配以接近水泥地质感的灰色地砖
▲ 干净的平顶在嵌入式无主灯光源的加持下,进一步拉伸层高,扩大舒展空间
▲ 细腻柔然、纹理自然的苯胺皮沙发演绎着复古腔调,比沙发稍浅两度的咖色羊毛地毯,敛去地砖的冷硬,为空间注入柔和感触
▲ 沙发背景墙删繁就简,一幅简单的复古小画,加以氛围灯带的装点,便足够撩人心弦。沙发一侧的立柱,是屋主在云南之旅中收获的藏品,与亚麻灯罩创意性结合,组成一盏世间独一无二的落地灯
▲ 夜幕四合,落地灯被点亮,犹如一颗黑夜中冉冉升起的启明星,灯光惠及的场域,围合成舒适温馨的一角
▲ 立于沙发后的丹仙鹤祥云屏风,汲取中式美学与隔断设计精髓为一体,填补客厅过分的空白。与家人的云南之旅中,偶然发现的木联,让屋主如获至宝,如今它也被妥善安置于客厅角落处,与中古屏风产生和谐的化学反应,时时提醒着屋主在旅途中的那份心境与感受
▲ 由做旧的木头,刀刻斧凿而成的茶几,视觉张力爆棚
▲ 客厅阳台也不乏老物件的身影,由山东淘来的老式放映机,承载着屋主对农村露天电影热闹场景的回忆,机器仍能正常运转,并附带有一本工作手册,详细记录着当初放映的场地与场次,仿佛将屋主脑海中过往的岁月再次重现
▲ 看似古朴的阳台柜,实则是采用榆木老板,结合现代工艺,重新定制而成,既有着强大的收纳功能,又不失年代的厚重感
▲ 层高的优势,令客厅享有俯瞰整个城市的开阔视野,全景式落地窗,毫不吝啬的将窗外之景邀约入内,精心布置的艺术茶几与靠背椅,构建惬意的休闲角落
▲ 简约的电视背景墙,贯穿客厅与阳台两个空间,地台柜与黑色悬空柜以半包围的形式,勾勒出造型的立体感,又兼顾了客厅的储物需要。悬空柜底部,均匀码放着一排木桩,宛如屋主记忆里家乡的柴火垛
▲ 双阳台的配置,让餐厅也拥有着与自然相通的窗口,伴随阳台与厨房的打通,空间尺度愈发开阔
▲ 南北通透的设定,确保了餐厅与客厅对望视角,朗阔无阻
▲ 打开各自为政的厨房和餐厅阳台,化零为整,辟就全新开敞的餐厨区域
▲ 横阔岛台直面宽尺落地窗
▲ 餐厅侧墙上立挂的细而长的尖头木,原是屋主老家挑柴的一根扁担,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早已退出了日常生活的舞台,屋主偶然在柴火堆里瞥见其身影,旧物重拾,让它以另一种方式挥洒其价值
▲ 圆桌则是最具象征意义的团圆图腾,两者契合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向往,木质支撑的石材圆桌,围拢起一室的圆满与相聚
▲ 与柚木结合的草编餐椅,充盈着怀旧而复古的风情,而仅有的一把铸铁工艺的金属靠背椅,表达方式则更为粗犷直接
▲ 在既定的怀旧基调之上,儿童房又呈现出童趣的一面,粉色床品与棉麻质地的床幔,契合小女孩的天真烂漫
▲ 借由墙体拆改,主卧新增衣帽间,进阶功能配置更为齐全的套房之余,一并转移就寝区的收纳压力
▲ 肌理感艺术漆与木纹地板的搭配,延续到就寝区,主卧私密有序
▲ 床头背景不饰他物,唯有抽象黑白涂鸦画点缀其间,将东方美学的留白与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衍生出空间的无尽想象力
▲ 米灰色纱帘揉碎阳光,洒落在斑驳的木地板上显现出独有的纹理,柔和且宁静。充满古拙气息的木质窗帘盒,与整屋的调性不谋而合
▲ 透着年代感的木质斗柜,完成了床尾收纳与展示美感的统一。台面上老式的电视机,开机后满屏雪花点和耳畔传来的沙沙声,将思绪带回到那个没有电子产品的纯真年代
▲ 90年代以前农村常见的扶梯,摇身一变,成为主卧的挂衣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