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日报》荐书:巴陇锋《秦岭人家》为新乡土叙事成功艺术实践
更新时间:2025-03-30 16:26 浏览量:7
文|陈培鑫
(本文发表于2025年3月30日《郑州日报》“郑风”副刊“荐书架”栏目,链接如下《秦岭人家》:新乡土叙事的艺术实践-郑州日报数字报-中原网-省会首家数字报 (zynews.cn))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催生了乡土文学叙事的革新,巴陇锋长篇小说《秦岭人家》以秦岭塘坝村为蓝本,通过城乡互动、土地功能转型与农民身份重构等多重维度,全景式展现了新时代乡村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多元文明跨越的复杂图景。作品以建设性姿态直面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融合,既是对乡村振兴的文学回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中国乡土叙事转型相契合的探索尝试。
传统的城乡二元对立叙事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逐渐向多元共生叙事转变,《秦岭人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构建出新型“城乡关系”。作品中城市现代化要素向乡村反哺,乡村也为城市提供滋养,实现了城乡的双向互动与动态平衡。这种突破传统对立模式的书写,是乡村社会嬗变引发叙事转型的生动体现,映照出乡土性与现代性、农业与新兴产业之间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实现了城乡共生共利的动态平衡。
土地作为乡村转型的物质载体,其功能转变在《秦岭人家》中有着深刻呈现。随着“生态乡村”等现代性项目的推进,土地从传统农耕空间转变为具有复合价值的载体。城市对塘坝村民的吸引力减弱,乡村土地反而成为都市人向往的 “诗意栖居地”,这一价值倒置揭示了新型城乡关系对乡村空间经济逻辑与文化意义的重塑。而在塘坝村的振兴进程中,新兴产业也彻底重构了传统农民的身份。乡村产业升级中催生出董事、经理等现代职业身份;姬英军、边大治等返乡群体将城市经验转化为乡村建设资本;大学生驻村干部与知识分子群体为乡村建设注入创新思维。村民们在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深刻转变,从“重农轻商”到“农商并重”的价值重构,展现了新型城乡关系对乡村主体的改造力量,是中国农民在现代性冲击下文化心理重塑的生动诠释。
《秦岭人家》的叙事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农民身份的重构打破了城乡二元的主体对立,土地功能的转型消解了城乡对立的物质基础,最终在双向反哺的互动中实现了城乡关系的转变。这种从冲突对抗到共生互利的叙事转向,为乡村振兴的文学想象提供了新路径,而这些创新叙事则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得以落实。
邛军作为核心人物,是乡村青年奋斗的缩影。他既有“仁义重情” 的乡土底色,又有企业家的进取革新意识。其融合了《创业史》中梁生宝的集体主义精神与《人生》中高加林的个人主义色彩,在乡村振兴浪潮中完成了二者的融合。边大治的“罪与赎” 象征着乡村边缘群体的现代化救赎,其从破坏者到建设者的转变,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包容性。邛五叔的行为揭示了传统宗族社会中“亲缘”与“利益”的冲突,反映出乡村现代化进程中人们面临的人性困境。普通村民思想观念充满矛盾,渴望土地流转红利又担心失去农耕根基,这种表现映射出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挣扎,构成乡村振兴的文化阻力。
在美学建构上,《秦岭人家》将崇高美学与真实美学相融合。邛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以及乡村发展的整体进程,展现了崇高美学。邛军克服重重困难,自费修路、推进“厕所革命”、发展集体经济,与村民共同将贫困山村建设成富裕美丽的新农村,彰显了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力量。而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将崇高性建立在真实性之上,深入展现乡村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复杂性,如实反映乡村发展变革中的问题与挑战。小说还穿插新闻报道和政策文件,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通过真实地展现乡村的现实问题和发展成就,对现实中的乡村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学上的启示和支持。
巴陇锋《秦岭人家》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深入乡村现实,将个体奋斗与集体愿景融入中国梦,以建设性视角呈现农村现代化进程,为乡土文学参与时代命题提供了现实参考。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下,其彰显了文学的介入性与记录性,丰富了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创作,是新乡村叙事的成功艺术实践,对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学表达与社会思考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