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册般青铜鼋:商纣王的射猎传奇与青铜写实艺术巅峰
更新时间:2025-03-31 17:08 浏览量:2
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作册般青铜鼋是一件异常珍贵的历史文物,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从洹河垂钓到商王朝的史诗,解码三千年前的“箭无虚发” 。
图一
2003年,河南安阳洹河边,一位老农挥竿垂钓,竟钓起一只背插四箭的青铜“神龟”!这件造型诡异的器物,不仅改写了商代的青铜艺术史,更以铭文直击商纣王的真实形象。为何商王射猎的细节会被铸造在青铜鼋上?铭文中“无废矢”的记载暗藏着怎样的礼制密码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件国宝的神秘面纱。
图二
它是青铜时代非常罕见的写实器物,其通高10厘米,长21.4厘米,宽16厘米,重3.2斤。青铜鼋突出的短吻和发达的蹼足等细节,远超同期抽象兽形器的工艺水平,展现出商代工匠对自然观察的敏锐度。它虽体量精巧,却以极致的写实主义震撼着世人,青铜鼋的头部外探、四足划动、尾向左摆,仿佛下一秒就要游入洹河之中。
图三
鼋背上有四只穿甲的利箭,其中左肩1箭、背甲左部2箭、右后部1箭,箭羽外露,精准的对应了铭文中“四箭全中”的记载,堪称其是“青铜叙事艺术”的开山之作。
图四
青铜鼋背上的铭文为:丙申,王于洹,获,王射,射三,率无废矢,王令寝馗贶于作册般,曰,奏于庸,作汝宝。
图五
根据上面铭文记载的内容还原一下三千多年前洹河岸边当时的现场:铭文中的“王于洹”的意思是,商纣王帝辛率众到洹水举行射礼仪式,射猎的目标为凶猛的巨鼋。“王一射,射三”的意思是:商纣王首射命中,随从的史官作册般又补射了三箭,箭箭贯穿鼋甲,铭文的记载直接印证了《史记》中纣王“体力过人能手格猛兽”的记载。 铭文“无废矢”是商周时期射礼的术语,指的是箭无虚发,体现了商代射礼已具备严格的竞技评判标准。“作汝宝”的意思为纣王将射获的鼋赐予了作册般,命其铸器铭记这次射礼,彰显“王权与臣功”的互动逻辑。
图六
铭文与安阳殷墟甲骨文中记载的“习射”活动相呼应,证明了商代的射礼不仅是军事训练,更是彰显王权威仪的政治仪式,是周代射礼制度的源头。传统文献将纣王塑造为昏暴之君,此器却揭示其骁勇善射、赏罚分明的领袖特质,与《荀子》记载的纣王“长巨姣美,筋力超劲”的描述相契合,为历史人物的“去妖魔化”提供了实证。不同于祭祀礼器的抽象纹饰,此青铜鼋以完全写实的风格打破了“器以藏礼”的惯例,开创了青铜器“叙事性雕塑”的先河,堪称是商代艺术革命的标志。
图七
2003年,河南安阳的一位老农于洹河畔偶然钓起此器,最初误以为是“绿锈乌龟”,清洗后发现上面有四箭与铭文,便主动上交给了国家。其发现的地方邻近殷墟,从而佐证了洹河流域为商晚期的王畿核心区。
图八
约公元前11世纪,商王朝内忧外患,东夷叛乱消耗了巨大的国力,纣王通过举行射猎活动来凝聚贵族和展示武力。 这件作册般青铜鼋,既是射穿历史迷雾的利箭,也是青铜艺术跃动的生命。它让我们看见:当纣王拉满弓弦的刹那间,不仅是王权的炫耀,更是一个王朝在末日黄昏前的奋力一搏。 关注我每天看国宝,下期更精彩。
图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