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全才宋徽宗赵佶四个招收画院待招考题,你会怎样作答?
更新时间:2025-04-06 08:05 浏览量:4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艺术全才,亦是政治失败的典型。作为艺术家,他开创了文人画的美学范式:创立宣和画院,以诗题考画,推动“画中有诗”的意境追求;精于花鸟,以《瑞鹤图》《芙蓉锦鸡图》展现细腻工笔与祥瑞哲思;独创“瘦金体”,将书法化作凌厉清癯的金石韵律。他更以帝王之力整合艺术资源,编纂《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奠定中国书画理论体系。作为君主,他沉溺艺术而荒废朝政,痴迷祥瑞、滥建艮岳,任用蔡京、童贯等奸佞,终致财政崩坏、民变四起。金兵南下时,他传位仓促,酿成“靖康之耻”,断送北宋江山。艺术史赞其“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深山藏古寺
宣和画院的殿试上,宋徽宗轻叩御案,目光扫过阶下屏息的画生,最终落在一幅未着点墨的素绢上。那考生未画一砖一瓦,只以淡墨勾出嶙峋山径,一个老僧佝偻着腰,木桶中清水微漾,倒映着远天孤鸿。山雾深处,几片残破经幡被风卷起,似有钟声穿云而来。徽宗凝视良久,忽而抚掌大笑:“古寺不见寺,却在云水间!”满堂愕然中,那幅画被朱笔圈为魁首。后来人问其诀窍,画生只答:“陛下要的是‘藏’,不是‘画’。”
踏花归去马蹄香
暮春的汴梁城,画院考题一出,满城皆嗅到纸上花香。有人画遍地残红,有人描金鞍玉马,唯独一青衫少年闭门三日,交卷时只见一匹空鞍白马徐行,马蹄凌空踏过溪水,四五彩蝶追逐蹄尖,翅上犹沾朱砂碎瓣。徽宗执卷细观,蝶翼振颤似有风声,恍惚间竟闻得一缕冷香。他指尖轻点蝶翅,叹道:“香从虚处生,这才是‘踏花’的真意。”少年从此名动京师,人称“香马郎”。
万绿丛中一点红
画院偏殿内,徽宗掀开最后一幅画时,眉头忽地一跳。满纸苍翠欲滴的竹林间,竟突兀地悬着一枚赤红印章——那是个偷印考题的小太监慌乱中按下的指印!众考官冷汗涔涔,却见帝王突然大笑:“万绿丛中一点红,此印天成,反得野趣!”次日,那小太监战战兢兢跪在丹墀下,徽宗却赐他一支朱砂笔:“天下至艳之色,不在工笔,而在无心。”后来这“血指红”成了画院一桩奇谈。
竹锁桥边卖酒家
最激烈的角逐藏在“锁”字里。有人画竹海吞桥,有人描酒旗半掩,唯有一寒门画生泼墨挥洒,竟将整幅画倒悬——青竹如瀑垂落汴河,酒旗逆风上扬,桥头醉客手指苍穹,仿佛酒家藏在流云深处。徽宗持画转向日光,水波倒影中忽现半角茅檐,不由击节:“以天为锁,以影为钥,这才是‘藏’的化境!”那幅倒悬画后来悬于宣和殿,据说雨天墨竹滴露,能闻得酒香。
宋徽宗创立宣和画院,将绘画纳入科举体系,开创“画学”考试。他主张“画当以诗为题”,强调绘画需超越形似,追求诗意与哲思。这一改革推动了宋代绘画从宫廷装饰向文人意趣的转型,使画家兼具诗人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徽宗将苏轼“诗画本一律”理念制度化,促成了题画诗的盛行,后世如赵孟頫、倪瓒皆承此脉。考题迫使画家放弃工笔堆砌,转而以简驭繁,元代文人画的“逸笔草草”可溯源于此。
这些考题多见于《画继》《图绘宝鉴》等宋元笔记,正史记载较少,可能存在后世文人附会。然其承载的美学观念确与徽宗《宣和画谱》中“画者,文之极也”的主张高度契合,即便为传说,亦成为东方艺术精神的经典隐喻。宋徽宗的考题实为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实验,将绘画从技术竞赛升华为哲学思辨。这些题目至今仍被艺术教育视为创意训练的范本,印证了中国传统艺术“以有限寓无限”的永恒魅力。
艺术全才宋徽宗赵佶四个招收画院待招考题,你会怎样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