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揭秘:周青临摹《九色鹿本生》再现北魏瑰宝
更新时间:2025-04-06 15:50 浏览量:1
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也是中国与亚欧各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交通运输的必经之地,史书称敦煌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
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的总称,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群中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洞窟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一干多年间不停地营建,至今仍保存有洞窟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
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石窟群是坐西向东,南北走向,现在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有487个洞窟,是信众们拜佛、礼佛的活动场所;莫高窟北区有248个洞窟,是僧人日常修行与生活的场所。
莫高窟北区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许多出土文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些首次发现的珍贵文物,填补了考古学领域的诸多空白。1900年,举世闻名的藏经洞的发现再次引起了世人对莫高窟的关注。洞内发现了公元4至11世纪初的文献、绢画、纸画、法器等各类文物约五万多件,其中约百分之九十是各种宗教典籍,非宗教文书约占百分之十,内容包罗万象,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藏经洞的发现与殷墟甲骨、明清档案、居延汉简一起被称为中国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在制作壁画墙面时,首先要在墙体上涂抹由黏土和沙砾合成的粗泥,使墙体更加平整,不能有裂缝,保证后续墙体的光滑。第二步涂抹细泥,将黏土加水搅拌稀释,让渣滓沉淀之后,只用上面那一层黏土再加入一些细沙,拌匀之后涂抹在粗泥之上,厚度大概在4厘米左右,将其彻底抹平。然后再均匀地刷上一层白浆,保证每个地方都被刷到。最后再刷上一层矾水,这一步可以让墙壁更加坚硬紧实,而且也让之后涂上去的颜色更加鲜亮。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壁画的底子就已经制作完成了。
接下来就要绘制壁画,这一过程也分为好几步。首先是描画,将准备绘制的故事,用细碳条画在墙面上。当时所用的细炭条和如今我们使用的铅笔有些相似,不过在古代是用柳条烧制而成的。绘制的过程中,画工需要一手拿碳笔,一手拿粗布,遇到画错的地方可以及时擦掉,将整个故事铺开在墙体上。第二步落墨,由画术更加高超的画工们来进行落墨,按照第一步勾勒的线条,通过墨线认真的勾画出来,这一步结束后已经很难再进行更改了。第三步着色,由主画师根据整个墙面的构图布局和色调来统一安排。有时一些大型的壁画面积巨大要求的色彩也非常多,会有很多位画工同时工作,此时就需要主画师居于后方掌控全局。为了确定色彩,人们还会将不同的颜色给予不同的编号,甚至会提前写在相应的位置上。在画师们着色的时候就按照上面书写的色号来进行涂抹。这一步完成之后,整个壁画已经大体完工了,接下来会通过加入一些特殊技法,让壁画人物更加栩栩如生。日月递膻,壁画的制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很多特有的技法。这些技法是古代劳动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研发出来的,对当今的美术工作者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九色鹿本生故事-敦煌257窟(北魏)》15X20CM 2023.8 岩彩临摹 周青
此幅画取自《九色鹿经图》,绘于敦煌257号洞窟的西壁中部。其中情节性的故事画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类型,画家们尤其擅长用绘画的形式来讲故事,《九色鹿经图》是敦煌北魏洞窟壁画的经典之作。这幅壁画以精湛的艺术再现了《佛说九色鹿经》中"鹿王本生"的故事。
《鹿王本生图》创作于北魏时期,主要讲述了释迦牟尼的前身,一只美丽的九色鹿王,救了一个不慎落入水中快被淹死的人,然而却被此人出卖的故事。这个故事极具宗教色彩,有浓厚的象征意味,这种舍己救人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赞扬。故事宣扬正义,歌颂伟大而高尚的品德,谴责忘恩负义的邪恶灵魂,进一步宣扬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这幅壁画在强调善恶报应这一主题上,从构图和色彩上巧妙入手来处理画面,生动活泼地描绘了九色鹿王富有人物动态的情态美,也阐释了鹿王不向邪恶屈服的、顽强的性情。
构图运用连环画的方式横向展开,故事情节经过分段来描述,非常生动,紧密严凑,特别是塑造了鹿王矫健匀称而俊俏的体魄。分别由左及右到中间结束,布局独特。采用凹凸法来渲染人物形象,就是用深色的岩彩从边缘往中间进行晕染,越到中间颜色越浅,最中间的部分也是最亮的部分,用白色的蛤粉来点染,人物形象的体积和空间感就这样表现出来。画面中人物形象造型质朴、单纯,色彩浓厚、丰富,神情表现突出,脸部稍显圆润丰满,更添温和宁静之美,反映了画家在壁画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所倾注的真情实感。壁画运用了凹凸晕染法,构图灵巧,勾勒的线条犹如铁丝般劲拔有力,简单而有力量的线条使得画风平添了一丝严峻。色彩以土红色为主调,填充小面积的色块,如白色、黑色、绿色等,先完成画面整体的设色,再从局部表现物体的色彩,从整体到局部来达到色彩的对比与统一。以土红色为底层,有黑白不同色块的明暗对比,有纯度不同色块之间的明度对比,这样的对比使得画面在视觉上增加了丰富的层次感。
红色主要为土红和朱砂,蓝色主要是石青和青金石,绿色主要是石绿,白色是高岭土,黑色为墨。以土红和石绿的对比色为主,运用较多的白和黑来调和,也有时用少量的蓝色色块,分布得相对均衡。在所有的色块当中,土红色的色块分布最广,而蓝色的色块分布最小,这就形成了一种简单明快、质朴醇厚的色彩表现。
(文/周青,写于2025年4月,来源:周青画画)
画家简介
周青,教授,任职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与东方艺术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经历:
2002-2005年,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
2006-2007年,中央美院造型学院访问学者
2007-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创作研究生班
个人画展:
199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周青个人画展”
2003年,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周青个人画展”
2004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周青个人画展”
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周青个人画展”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周青个人画展”
2005年,南开大学东方艺术馆举办“周青个人画展”
2012年,“交流”参加国际艺术家创作营,举办系列作品展
2015年,“绽放——2015年中国首届百位当代女性艺术家作品展”之“娜拉出走后,爱永不止息——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
2015年,天津大礼堂举办“周青诗词演唱会”
2018年,美国纽约哈德逊艺术中心画廊举办周青个人画展“写生地图之美国”
2018年,美国纽约曼哈顿,纳斯达克大屏幕空中展览——中国当代艺术家周青个展
主要著作:
2004年《另类尖叫——世界女性主义艺术思潮》九州出版社
2006年《紫藤花在蔓延——周青诗画日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年《世界女美术家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四册)
2010年《中国女文学家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2年《世界女画家——杜马斯绘画手稿》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年《青蛾画集》中国文艺出版社
2014年《丛庐琴谱》(上下册)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5年《家园》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7年《花草集》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9年《灵山版画集》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9年《碎步集》四川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