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第一艺术世家何家,祖孙四代皆名家
更新时间:2025-04-06 16:11 浏览量:2
何绍基家族在清代艺术史上确实堪称传奇,其家族四代在书法、诗文、金石等领域的成就构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承链。
嘉庆十年探花,官至户部尚书。其书法承袭赵孟頫、董其昌一脉,现存《临赵文敏书》可见其圆润遒劲的帖学功底。所著《云腴山房集》开家族诗文传统之先河。
巅峰代表何绍基(1799-1873)
书法实践层面:独创"回腕悬臂"执笔法,将篆籀笔意融入行草,《行书苏轼诗卷》中可见绞转用笔形成的"屋漏痕"效果。金石学贡献:编纂《东洲草堂金石跋》,考订汉碑三十余种,推动碑学理论体系化。
继承者何庆涵(1821—1892)
受何绍基"学书必从篆隶入门"的家训影响,何庆涵每日坚持篆隶临习(见《眠琴阁遗文》)。其篆书取法李阳冰《三坟记》,以中锋行笔形成"玉箸篆"般的匀净线条,如湖南省博物馆藏《篆书七言联》中可见锋颖藏而不露的含蓄用笔。相较于何绍基隶书的恣肆开张,何庆涵隶书更显法度严谨。其临《礼器碑》册页(私人藏)中,横画起笔采用"蚕头"藏锋,捺脚收束时提按分明,体现对汉隶经典程式化语言的精准把握。在行书创作中,何庆涵选择性吸收《张猛龙碑》的方峻笔意。如《行书东坡志林册》(上海图书馆藏)中,"之""也"等字转折处棱角分明,但与何绍基的"屋漏痕"笔法相比,其方折更显节制,避免过度夸张的碑派特征。
第四代何维朴(1844-1925)
作为何氏艺术世家第四代代表人物,其书法在继承家族碑学传统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文人意趣与融合性探索。受何绍基"篆分入行草"理念影响,何维朴将《石鼓文》的圆浑笔意动态化。上海博物馆藏《临石鼓文屏》(1898年)中,篆书线条融入行书提按节奏,起笔藏锋而收笔露颖,打破传统篆书的静态平衡,呼应其"篆分遗意当于流动中求之"(《题麓山寺碑》)的美学主张。中年后转向帖学补课,尤重董其昌淡雅书风。北京故宫藏《行书诗卷》(1905年)以羊毫作字,墨色枯润相生,章法疏朗如董书,但转折处掺入北碑方笔,形成"秀中含骨"的独特面貌。
与同期艺术世家对比:常州恽氏以没骨花鸟著称但未出书家,嘉兴项氏精鉴藏而创作力稍逊。何氏四代持续产出创作型大家,在时间跨度(乾嘉至同光)和专业深度上确属罕见。
此家族个案不仅呈现个体艺术成就,更折射出19世纪中国文人艺术传承的典型范式,其跨代际的文化坚守与创新,在当代艺术教育领域仍具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