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张振福在泥塑领域的传承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5-04-07 08:50  浏览量:3

1967年12月生,河南郸城人(祖籍安徽界首),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四个一批”文化人才、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钧瓷行业协会副会长、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特聘教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周口市第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周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周口市十大杰出青年,周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周口市劳动模范,民盟中央美术院周口分院副院长,2024年被河南日报社、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评为河南省陶瓷行业社会责任领军人物。

泥塑作品《黄河娃》入编全国六年级上册美术教科书,三次获河南省民间工艺最高奖——金鼎奖。张振福泥塑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口市人民政府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届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最高奖优秀作品奖。历经十年求索,把泥塑和丹钧完美结合,让泥人穿上丹钧衣,运用老子炼丹技法,成功研发出了丹钧泥塑,为全球首创,获得外观专利一项。2020年张振福泥塑工作室被河南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南省技能大师张振福陶瓷(泥塑)工作室”,2021年3月,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传习所郸城张振福泥塑传习所”。

张振福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郸城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在泥塑领域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全面分析:

艺术传承

• 家学渊源与早期培养:张振福自幼受父亲影响,六七岁时便开始学习泥塑,这份对艺术的热爱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凭借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十几岁时就创作了许多反映农村风貌的泥塑作品,深受小伙伴们的喜爱。

• 传统技艺的继承:张振福继承了传统泥塑的制作工艺,其作品在造型上保留了传统泥塑的生动与质朴,注重人物表情和动作的刻画,展现了传统泥塑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多以豫东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

• 师承与交流:张振福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拜访了韩美林、程允贤、曹春生等著名雕塑家,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导。这些大师们的点拨,为他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进一步提升了他在泥塑领域的艺术水平。

艺术发展

• 创新融合:张振福历经十年探索,成功将泥塑与钧瓷完美结合,创造了独特的钧瓷泥塑,为全球首创。这种创新不仅保留了泥塑的乡土气息和生动造型,还增添了钧瓷窑变的神奇效果。钧瓷泥塑在艺术上大胆开拓创新,汲取了古老钧瓷的传统技法工艺,使作品具有钧瓷釉色多变、釉质细腻的特点,同时又保留了泥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特色。

• 技艺突破:在尝试将钧瓷与泥塑结合的过程中,张振福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他远赴禹州,租了一个窑口,经过六年的研究和烧制,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这种创新融合不仅提升了泥塑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还为传统泥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题材拓展:张振福的泥塑作品题材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农村生活场景外,他还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变迁的作品。他的作品《黄河娃》入编全国六年级上册美术教科书,《五子登科》以古代窦禹钧的五个孩子考上状元的故事为题材,寓意着家家户户子女成才。

• 艺术成就与影响力:张振福的作品先后80余次获得国内国际展览大奖,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会和文化交流活动,作品被美国、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收藏。他的作品及辞条被载入《读者》《中国艺典》《海峡两岸美术家大辞典》等,并受到国内外100多家媒体的专题报道。

• 传承与教育:张振福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通过现场捏泥塑、搞展览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艺术的重要性。他还让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分别从事艺术创作和烧制、上釉等技艺的传承工作,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分工合作,共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总结

张振福在泥塑领域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他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继承,以及对创新和多元化的积极探索。他不仅继承了传统泥塑的技艺和精神,还通过创新融合和题材拓展,为泥塑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以及对传承和教育的重视,为中国泥塑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