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韵塑春秋——“泥人赵”赵恩民的非遗传承与时代担当
更新时间:2025-03-12 00:30 浏览量:6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金京艺 张魏
黄河水奔流千年,沉淀的不仅是泥沙,更滋养着一代代匠人的艺术灵性。在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赵恩民以黄土为魂、匠心为笔,用四十年光阴捏塑出中原文化的筋骨与温度,更以创新与公益之举,让千年泥塑技艺焕发新生。
“塑空”绝技:破土而出的非遗革新
走进郑州市恩民泥塑艺术研究院,一座半人高的《黄河奔流》泥塑令人惊叹:滔滔浪花纤薄如纸,却暗藏玄机。这是赵恩民独创的“塑空”技艺——通过掏空泥胎内部结构,在保留传统泥塑肌理与色彩的基础上,使作品重量减轻75%,更赋予其“可拆卸、可重组”的变革性突破。“传统泥塑‘一锤定音’,而‘塑空’让泥土有了呼吸的空间。”赵恩民抚摸着作品解释道。这项技术不仅攻克了泥塑易损、笨重的难题,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重点推广项目,被学界誉为“中国泥塑史上的里程碑”。
生于黄河畔的赵恩民,作品始终浸润着中原大地的烟火气。他创作的《黄河娃》系列,以憨态可掬的孩童形象再现捕鱼、踩泥、唱豫剧等民俗场景,展现黄河流域的鲜活记忆。而他的艺术视野却远不止于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定制的塑像,以写意手法融合东方神韵与西方审美,成为外交国礼;《丝路长歌》组塑在维也纳艺术馆展出时,欧洲观众惊叹“泥土竟能讲述两千年前的文明对话”。迄今,他的作品已行走全球20余国,捧回“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获得“百花杯”“金凤凰”“金鼎奖”等国家级泥塑比赛金奖30余枚。
匠心育才:让非遗成为照亮人生的光
在研究院二楼的培训室里,聋哑学员李志刚正专注地捏制一件牡丹纹泥瓶。2006年起,赵恩民自掏腰包开设免费泥塑培训班,为600余名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其中200多人实现就业创业。“泥土不会拒绝任何人”,他常对学员说。为帮助行动不便者,他改良工具,设计出可单手操作的塑形刀;为聋哑学员编写可视化教材,将108道工序分解为3000余张图示。如今,这些“特殊匠人”的作品通过电商远销海外,年销售额超百万。
非遗薪火:从校园课堂到时代IP
每周三下午,学校的孩子们总会围在“泥人赵”身边,看一团黄泥如何变身会“讲故事”的雕塑。赵恩民推动的“非遗进校园”计划已覆盖全省200余所学校,他主编的《泥塑里的中国》成为多省中小学美育教材。与此同时,他带领团队开发“动态泥塑”数字藏品,将《清明上河图》泥塑场景转化为元宇宙交互艺术;与故宫文创联名的“泥塑盲盒”系列,让年轻人在拆盒瞬间邂逅黄河文化。
“每一捧黄土都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个密码被世界读懂。”赵恩民表示,将继续以泥土为媒,搭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