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古琴艺术》
更新时间:2025-04-09 11:45 浏览量:5
《古琴艺术》
悦己静心,修身理性。
圆润细腻,天地共鸣。
悦己静心通天地,修身理性道自然。
圆润细腻如天籁,含蓄浑厚音悠长。
《古琴艺术》(通韵)
低沉浑厚曲悠长,圆润动听音细腻。
悦己静心道自然,修身理性通天地。
【解析】
这首诗是2024年9月21日下午未时13点左右在广州写的。写了两首,先写了四字诗,然后写了七字诗。
不论优劣,写出来就可以。
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我想着写写非遗方面的诗词。
“悦己静心通天地,修身理性道自然。圆润细腻如天籁,含蓄浑厚音悠长。”
我主要写的是古琴的特点。
古琴可以悦己静心,可以修身理性,可以沟通天地,与天地共鸣,可以阐述自然之道。
古琴的声音圆润细腻如天籁,含蓄浑厚音悠长。
古琴声音的特点主要包括音量含蓄、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以及音品纯正。
古琴是先悦己后悦人。有一句话叫“古琴悦己,古筝悦人”。
古琴艺术的介绍。
古琴艺术,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
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然而,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故而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
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5月24日,陕西省申报的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相传琴已有3000余年历史。历代诸多的琴学文献记载都认为,琴是由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等圣贤所创制。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 由于“士”族文人阶层的兴起,使得古琴成为当时士大夫修身理性的工具。孔子、师旷、庄子、荀子等先贤圣哲,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了各自的琴乐审美观念,同时也是出色的古琴家。孔子曾将《诗经》305篇 “皆弦歌之”,表明《诗经》实为最早的琴歌总集。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文人奏琴开始从身份象征转向个人爱好,司马相如、刘向、蔡邕、嵇康等就是这个时期的琴人代表。
古琴有三种音色:泛音、散音、按音。
泛音代表天上的声音;散音代表大地的声音;按音代表人吟唱的声音。弹奏泛音可以感受天籁之音,对于天籁的想象;弹奏散音可以感受大地的声音,大地与自己的关系;弹奏按音可以感受到人的情感,人与人之间一种无形的没有语言的沟通。
琴一般按五声音阶定弦。有六种常用的定弦法及四种特殊的定弦法。最常用的正调定弦是徵、羽、宫、商、角、少宫、少商(C 、D、F、G、A、c、d)。琴一弦多音,音域宽广,达四个八度多(C-d2)。其低音浑厚结实,有如金石之响,高音清亮甜美。
琴大部分乐音圆润细腻如歌,富于表情。还可以用双弦奏出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琴的左右手技巧共有70多种,能奏出上千种不同音高与音色的变化形态,其中仅泛音就有119个。
宋室南渡,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古琴流派——浙派在当时全国国都临安(今杭州)孕育成熟。从明末清初至近代,琴史上出现的著名琴派,有金陵派、虞山派、松江派、广陵派、浙派、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绍兴派、梅庵派等,古琴艺术呈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琴曲的遗产丰厚,保存的古琴专书和琴谱约170种,有3000余首琴曲谱,许多琴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
知名的古琴曲有《流水》《阳春》《白雪》《广陵散》《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平沙落雁》《酒狂》《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碣石调˙幽兰》《归去来辞》《文王操》《普庵咒》《良宵引》《离骚》《忆故人》《欸乃》《高山流水》等等。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四大名琴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消失。